半夏和水半夏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科属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主要功效作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属不同
1、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2、水半夏
又名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半夏
块茎圆球形,具须根。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浆果卵圆形,黄绿色。花期5~7月。
2、水半夏
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上部周围密生肉质根。叶和花序同时抽出,叶片戟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倾,长三角形,肉穗花序,雄花序长5~6毫米,雌花长达4毫米,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
三、生境分布不同
1、半夏
半夏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以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
2、水半夏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海拔800米以下,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石边、岩隙中或岩壁上。
四、主要功效作用不同
1、半夏
半夏可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2、水半夏
水半夏具有止血、解毒消肿功效。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主要区别是,科属不同、5261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主要功效作4102用不同1653,具体如下:
一、科属不同
1、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2、水半夏
又名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半夏
块茎圆球形,具须根。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浆果卵圆形,黄绿色。花期5~7月。
2、水半夏
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上部周围密生肉质根。叶和花序同时抽出,叶片戟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倾,长三角形,肉穗花序,雄花序长5~6毫米,雌花长达4毫米,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
三、生境分布不同
1、半夏
半夏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以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
2、水半夏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海拔800米以下,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石边、岩隙中或岩壁上。
四、主要功效作用不同
1、半夏
半夏可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2、水半夏
水半夏具有止血、解毒消肿功效。
参考资料:-半夏
参考资料:-水半夏
半夏又名旱半夏,为常用中草药,多为野生。近年来随着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某些药厂为降低成本,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为半夏和水半夏为两种不同中药,功能主治不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切不可相互代用。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生用外治痈肿,用量3g~9g。
药材性状: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cm~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用量0.3g~0.6g。
药材性状: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cm~1.5cm,高0.3cm~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隐约可见点状根痕;上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此外,半夏与水半夏区别也可根据其乙醇溶液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区别:取二者粉末各5g,置250ml三角烧瓶中,加70%乙醇溶液50ml,超声波提取30分钟,过滤液,取滤液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吸收度,半夏在261mm处有最大吸收,而水半夏在269mm处有最大吸收。
主要区别是,科属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主要功效作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属不同
1、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2、水半夏
又名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半夏
块茎圆球形,具须根。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浆果卵圆形,黄绿色。花期5~7月。
2、水半夏
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上部周围密生肉质根。叶和花序同时抽出,叶片戟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倾,长三角形,肉穗花序,雄花序长5~6毫米,雌花长达4毫米,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
三、生境分布不同
1、半夏
半夏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以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
2、水半夏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海拔800米以下,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石边、岩隙中或岩壁上。
四、主要功效作用不同
1、半夏
半夏可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2、水半夏
水半夏具有止血、解毒消肿功效。
半夏又名旱半夏,为常用中草药,多为野生。近年来随着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某些药厂为降低成本,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为半夏和水半夏为两种不同中药,功能主治不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切不可相互代用。半夏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生用外治痈肿,用量3g~9g。药材性状: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cm~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水半夏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用量0.3g~0.6g。药材性状: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cm~1.5cm,高0.3cm~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隐约可见点状根痕;上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此外,半夏与水半夏区别也可根据其乙醇溶液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区别:取二者粉末各5g,置250ml三角烧瓶中,加70%乙醇溶液50ml,超声波提取30分钟,过滤液,取滤液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吸收度,半夏在261mm处有最大吸收,而水半夏在269mm处有最大吸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