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元气”在中医与道家中的认识

元气这一个词,实际上在中医与道家中相当于两种事物,对于道家来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元炁,中医一般讲的元气是宗气。

a4098ef0604f518c7bb0f25419d90275.png

一是从“元气”的构成上看区别。

道家认为,人的元气,是由道体内的阴性物质(无,或负粒子)和极其微小而又柔弱的阳性物质(有,或正粒子)混合之气构成,属于人的先天之气。

中医认为,人的元气,是人落入后天后,由体内后天的天地阴阳混合之气,父母交合之气构成,属于人的后天之气。

二是从“元气”的来源处上看区别。

道家认为,人的元气源于道,是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又经天地造化,父母交合之气而成。落入人后天心底深处,或心阴处,经“七情六欲”干扰,其中一部分留在心底处,称为“元神”。另一部分,则落入肾水之中,称为“元精”。当处于心底部的“元神”,与处于肾底部中“元精”交合后,便化为“元气”遍布于全身。

中医认为,“元气”源于天地、父母交合之气。并由母气抚养而成。“元气”隐匿于人的肾水底部,名“肾阳”,或以“命脉”相称,为生命之本,是繁衍子嗣后代的根本。

14b39b7122b55e7282800f7a31c46ab1.jpg

三是从元气的性质上看区别。

道家认为,人的元气“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即不垢不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不生不灭;“独立而不改”,即无增无减。即便出现有增有减,也是在人体运动过程中,隐匿在心阴处的“元神”减少,而流向肾水之“元精”处;或隐匿在肾水之“元精”减少,而复归于心阴处的缘故。二者经常处于“你增我减”,或“我增你减”的相互对流状态,即“颠倒颠”状态,也是非常正常的状态。修道者之所以要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抽添法”为修,就是为了让“元气”和“元神”再重新合为一体。以此使“元气”降于“元神”,从而使人的“元神”重新复归于智慧之体。道家还认为,既然“元气”源于道。那么人在世时,不但人体与道体同本同性,具有“元气”之“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特点,而且人死后,“元气”还会以“灵魂”的形式,复归于“天地之始”,即复归于道,复归于宇宙本原。

中医认为,存在于人肾水底部的元气有生有灭,有增有减,皎白晶莹,是人体纯阳之气。同时认为,“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人则死亡”。

四是从气的系统上看区别。

道家对人体之气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人的“元气”,或先天之气,是道体的一部分,同样是宇宙的主宰。其二是人的“凡气”,或后天之气,是人体的主宰,是生命之本。故道家将人体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大工作系统。

人的先天之气工作系统,在人体内以“元神”、“元精”、“元气”三种形式存在。“元神”,隐匿于人心底处,或心阴处,是以“潜意识”形式为体现,是人先天之气工作系统的总指挥。“元精”,隐匿于人肾阴处,或肾底处,是以“固态”形式为体现。在后天之气工作系统工作时,“元气”固而不化,如如不动。以此保证“元精”不泄不漏。在先天之气工作系统工作时,经“元神”与“元精”交合后,元精被“元神”真火气化,便转化为“元气”,以“气能”,或“气波”,或“气磁”,或“浩然之气”等道能量形式为体现,释放于全身。其“元气”的功用,是在人生命存活期间,当后天之气工作系统受到外邪,或受到干扰或侵害时,一方面先天之元气要辅助后天之气工作系统,抵制外侵,扶正祛邪;另一方面,先天之气工作系统便启动“元气”负责保护人之道的本质和性质不受侵犯或改变,以此保证在人的后天之气彻底消亡后,先天之元气以“灵魂”的形式,或复归于道,或继续流转于世间。

人的后天之气工作系统,也可被称为“凡气”工作系统。在人体内以“凡神”、“凡精”、“凡气”三种形式存在。“凡神”,是以“大脑思维”的形式为体现,是后天之气系统的总指挥。“凡精”,是以人体“涕、唾、精、津、气、血、液”等物质形式为体现。“凡气”,由呼吸“天地之气”,及肾阳中存在的“凡气”而组成。人之所以死亡,主要是凡精、凡气、凡神,逐渐消耗或流失所致。正如中医所说,人消耗精气神,就是消耗“元气”。元气无,人则死。应该说,道家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两大工作系统论,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探索,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先天之气工作系统,是以保护自身“元气”不受伤害,在人体消亡后,能够圆满地复归于道,复归于宇宙本原,为职责。并在此基础上,用自身的能量在人体遭受侵害时,配合后天之气工作系统,共同维护和保障人体不遭伤害或破坏等,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后天之气工作系统,是以保护人体自身健康为职责。并在先天之气工作系统非工作状态下,以自身能量在先天之气工作系统外围,筑起坚固堡垒,为先天之气工作系统“遮风避雨”,为人体固精保元,元气不外泄,起到了积极地保护作用。可以说,二者既有相对独立工作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的一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中医没有道家的先天之气系统说,与道家的“后天之气系统”说相当。而中医将肾阳之“凡气”,以“元气”称之,也只不过是对此气为“天、地、万物、父母之精华”,“人生之本”的概念或意义,基于重视或珍重罢了。所以中医的所谓“元气”说,只是为此气在后天之气工作系统占有的重要位置,有区别于凡精和凡神而说。

五是从元气的功用上看区别。

9e9ba0be206e9cda56e8e508543d81a3.png

道家重视元气,而忽视凡气;注重固精保元,而燃去凡气,这不但是他们修行要旨,同时也是他们的修行手段。为此,他们以禅为修,复元气而燃凡气,使自己修炼成纯阳之体,也是他们终生为此付出的真正目的所在。

中医重视“凡气”,或所谓的肾中“元气”,或者说宗气。是以“预防疾病,治病驱邪,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为目的。虽然,中医没有道家理想那么高大伟岸,但其目的毕竟属于“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上善之举。特别是注重在保元固本方面下功夫,也确实抓到了治疗疾病的关键之处。

六是从气的表里关系上看区别。

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意指万物的阴阳关系,是阴在表,阳在里的关系。故道家指出,人落后天,就“元神”和“凡神”的关系而论,人的外壳是“凡神”,内核是“元神”;就“元气”和“凡气”的关系而论,人的外壳是“凡气”,内核是“元气”。“元气”和“凡气”是表里,或虚实的关系。而就是这种表里关系,才使人的后天之气系统,有效地保护了先天之气系统。人生命结束后,“元气”仍完好如初,做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中医没有先天之气系统说,只有后天之气系统的概念。但中医认为,在人的后天之气系统中,人体中也存在着气阳与血阴,或弱缓与强盛,或阳热阴寒,或脏腑表里、虚实等阴阳关系。可以说,阴阳关系的认定也是复杂多变,好像比先天之气系统的阴阳关系,更难以拿捏。

从以上区别上看,道家论“元气”,是从人体是道的组成部分而论;中医论“元气”,是从人的本体而论。虽名同,但概念不同,本质不同,性质不同,功用不同,含义不同等。不过,同时也要看到,中医是道学的组成部分,过去也曾被称之为“道医学”,所以我们也不必在此过多追究学理,细节等。因为人毕竟是天地的产物,是父母造就而成。道家和医家论“元气”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道家的目的,是为修道成仙。而中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是为人的健康而作,确实与道家差着一个层次。所以实事求是地就道论道,就人论人,就医论医,就气论气,倒是真谛。不过,作为一名医家,或作为一名好医家,我倒是建议,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道学有关医人医理方面的学问。道家主张“道、天、地、万物、人、大自然合一”。人当道于世,与道、天、地、万物、人、大自然的关系,千丝万缕。其宗阴阳,其法辩证,其内容更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说。更何况人又是道的组成部分,又是天地和父母共同造就,故对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两大工作系统,也应该给予“分治”说为宜。就像古时,如针对先天之气工作系统出现问题时,以“祝由术”等方法进行对治。在健身强体上,以“禅法”进行精神调理等。针对后天之气工作系统出现问题时,在治病驱邪上,以“鬼门十三针”进行对治医疗等。说实话,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古人的这种医疗手段,是否与迷信有所挂搭?但我觉得哪怕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学问,或国学文化遗产,确实也应该对此进行一番整理和研究,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实避虚”的态度,或给予更用,或澄清后给予弃之,了搁置无用,又难以割舍之痛。

当然,目前的西医倒是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如将“精神科”纳入医疗系统等。虽没有直呼与对治人先天之气系统有关,但让人能看到希望的是,他们正在向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如治疗正负交感神经紊乱,抑郁症等。这无疑是已经向人的先天之气工作系统伸出了触角。可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医们仍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动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