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浅谈道教经典与中医经典的内在联系

道教的产生源自于先秦时期发展起来的道家学说。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道家曾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科学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奉《道德经》、《庄子》等为主要经典,以“道”这个抽象理念来认识和解释自然和宇宙万物的形成演化。

对于个人,道教主张性命双修,以达到身心统一,与天地合和的状态。道家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后,被医学消化吸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具体应用,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道德经》作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代表了道教的基本理论。深入研究两部经典,可以发现道教与中医之间有很多互通之处。

一、《内经》之“道”与《道德经》之“道”类同

《黄帝内经》富含道教思想,被收录在《道藏》中。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写道:“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可见当时王冰是将《黄帝内经》当作道书的,并作为真正的经典著作看待,在注解《黄帝内经》时也多好引用《老子》中阐述的理念。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一段描述“道”的文字:“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大道至微,万事万物从大到小,都不离道,它的变化无穷莫测,因此说“孰知其原”:谁能知道它的原理,谁能知道它的要害?谁能知道怎么样才是最好的?

在《道德经》中,类似描述“道”的文字颇多,比如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可以看出,二者虽然表达不同,但都认为道是恍惚不可名,万物因之而生,道为天地之母。因道微妙玄通,故似恍惚,恍惚之中,又有象生,从微妙细微生起,几乎不能见,而推之大之,形象即显现,即“有生于无”。

二、《内经》与《道德经》皆以“虚无”为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从养生护摄方面,认为恬惔虚无,可以使真气不乱,则精神内守不外泄,以保人之精气神,故邪气不可干。《道德经》五十七章亦有云:“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章是无为在治国上的一个举例,无为之益,在《道德经》中多出提及,如“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等。在《道德经》十二章亦举例说明过分的欲望对身体的伤害,认为圣人的做法是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可见《内经》中的恬惔虚无与《道德经》的无为,都是教人们舍弃一些欲望,减少外物对身心的干扰。只是,《内经》偏重于获取健康之身心,道家偏重于取得真道,应该说,后者的目标更深远。

为何要恬惔虚无,或可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找到答案,“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另从《素问·移精变气论》也可见恬惔的重要性:“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批,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即从医学角度解释恬惔虚无的重要性。

三、《内经》与《道德经》皆崇尚自然

《内经》中养生、治疗皆要求法于自然。养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即是依照阴阳变化,四时更替为生活起居之准绳,从而形神相随,益寿延年。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常顺应自然阴阳消长的规律。

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治疗法则,其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是谓得时而调之。”可见自然变化规律对人体影响之大,故养生治病都应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和同阴阳。《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十分推崇自然而然,不以强力,任由天真。

四、《内经》与《道德经》哲学思想多有相通

除了上述的无为虚无、顺应自然之外,二者在其他哲学思想上也有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

阴阳(道)为万物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点出阴阳乃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天地之间所有事物都可以阴阳为纲,阴阳和合的对立统一是事物持续恒定发展的首要条件,阴阳是万事万物的纲纪。在人而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生命的和谐,健康或者生病,都是阴阳变化的结果,治疗疾病也要从阴阳上入手,最后回到阴阳调和。《内经》即以阴阳为通篇之总纲,辨证论治关键在辨阴阳。《道德经》则用“道”字概括天地,如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即以道为万物之宗,天下之母,万物由道而生。《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中的阴阳,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具有同样的含义,都有万物之宗,天地之父母的含义。

和的思想。和,有和谐、和合、调和之意。《内经》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和”。有天人合一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发展;有人与人的“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身心的“和”,身心泰然,身体各项功能协调,共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内经》提倡效法自然,天人合一,都是为了达到“和”的状态。

在《道德经》中也较强调“和”的思想。有天地自然和谐的自然之和,有与万物和同的和,有万物化生阴阳和合的和。如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五十六章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二十四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都属于追求和的状态。虽然二者的和在范围上略有差异,而其大体是一致的,均以仿效天地的自然状,从而实现人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中医基本理论建立的早期,受到道教的影响;而道教以性命双修,延年长生为目标,又广含养生修性、治病疗疾的内容。《内经》中含有浓厚的道教思想,因此理解《内经》理论,参以《道德经》及其他道教著作,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诚如王冰以《道德经》释《内经》,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内经》的入手途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