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领悟修行的道理
道祖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名道教徒的必读典籍。经文洋洋洒洒五千言,阐述的是“道”与“德”的关系。在道祖看来,道是规律、是真理,不仅是客观世界的尺度,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源泉。现代社会,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各类信息让人迷失,贪求之心、虚荣之念、权色之欲经常困扰着人们。作为道教徒,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不可避免受到世俗一切的影响,需要从《道德经》中寻找力量,反躬自省,向内观照,保持好一颗向道修行的本真之心。
清虚节欲。《道德经·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红尘俗世,对应眼耳鼻舌身意,产生了诸多感官诱惑。身处其境,若不能看清欲望的本质,人必受其累。欲望的基本特点就是难于彻底满足。有的人期许着,等有了多少钱,达成了什么目标,就心满意足了。但是等到了那一天,又会有新的需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欲望是把双刃剑,没有欲望人类社会不会进步,但欲望太盛,人也必遭其苦。有些人在诸缘聚合之下,取得些成就,就忘乎所以,感觉天上地下舍他其谁。有些人,贪着功业,目中无人。有些人,执着身份,痴把外在符号当作实在。而事实上,这一切只是条件聚合的产物,一旦变化,什么都会化为乌有。修行之人要习水之道,像水一样,谦下、利他、不争,节制欲望,以更高的生命智慧来看待世间之事,这才是最合理的人生态度。
空灵心性。修道之人要有一颗空灵之心,然而日常忙碌的生活、纷杂的世事,会消磨灵性几至枯萎,因此,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并提升生命灵性。生活中的茶米油盐酱醋茶,并不会阻碍我们求道的脚步。面对纷扰世事,学会超脱处之。看淡得失,世事艰难,多少人将得到看作是成功,拼命想保住,惧怕失去。然有得必有失,执取其一,与道不符。看淡名利,世间多少蝇营狗苟、痛苦伤心和争夺名利有关。“名是焚身火,利是固身锁”,名利重要,但是看透后名利确实没有那么重要。荣与辱,往往根据物质财富的多寡而论,和一个人的本心本性无必然关系。成与败的区分,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价值。修道,就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其表象,究其根本,领悟道之神韵。唯如此,方显空灵。
无为而为。在修道之人看来,无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大道无为,即道是规律、是真理、是本性,万物万象据此而出,依此而动。“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指的是要解其本性,与道相应,言行顺乎天道。另一个是指不妄为、不乱为、不狂为,鼓励我们以依循正道为前提,努力修行,改变命运、成就道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修行急功近利,沉迷追求所谓“神通本领”,结果反受其殃。有些人功行不足却好为人师,妄言妄行,结果招灾惹祸、落于下乘。有些人,把修行当着敛财门道,为了财利而不择手段,结果如镜花水月,到后来皆是一场空。道体无为,事相需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方是道祖老子道德观之要义,修道之人切切牢记!
守一悟道。入道修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求“一”的过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一就是道的代称,得一即为得道。守一,要求生命的存在与道相应。人要像水中的树叶,无论是风平浪静,抑或是狂风暴雨,都要能紧贴水面,与道相应又不执着这个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种种皆为人生之常态,亦为悟道之因缘。守一,要求我们能从这些生命经历中悟出人生的智慧。不论面对什么,内心中都要了了分明,这些都是参悟生命的契机。心,重点要放在领悟事相背后的意义上,而不是被事相牵着转。悲时不悲,喜时不喜,任凭世事扰攘,内心终究清净,无住生心,生心无住。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遵道而行谓之德。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要领悟天地之道,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自我反省中明了心性,顺道而行,在修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