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从来不是问题,51岁才行医的民国名医曹颖甫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状况了,才想学习中医,给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可是又会有顾虑,以为学习中医需要童子功,最好是从小学起。其实只要想学中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民国时期江苏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国医,不但35岁才开始学习中医,而且51岁才开医馆给人治病,这就是大国医——曹颖甫。
一、本来只想当个官
和很多名医出身穷人家的孩子不一样,曹颖甫是清末江苏江阴人氏,从家境优渥,小时候也会读读医书当成课余爱好,但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年轻时曹颖甫还是走上了科考之路,并精心钻研汉儒经学,以求功成名就,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5岁时中为举人。
二、专心读书十六年
本来,曹颖甫应该再接再厉,继续科举,可是还没高兴太久,清政府实行新政,科举制度被废止了。曹颖甫立马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身为一介文人,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他也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或许是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35岁的曹颖甫开始与钱性方、朱翔云、冯箴若等人经常讨论医学经旨,并且每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一研读就是整整十六年!十几年中他都一直在闭关修炼,埋头苦读,自学中医,终于让他从一位中医的业余爱好者学成了一代中医经方大师,让他所学的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大放光彩。
三、五十一岁才行医
学习毕竟最重要落脚到实践上,曹颖甫51岁时,终于决定挂牌行医,他在上海南市小西门正式悬壶济世,因为他收费很低,给病人开的处方也常只开一二贴,用药虽少,效果却好,凭借精湛的医术迅速在上海有了很高的名气。他的疗效非常显著,常常是一二帖,用药少而精,疗效则多为“覆杯而愈”、“一剂知,二剂愈”。久而声名鹊起,有 “曹一帖”之誉,“贫病者咸感赖之”。
四、著书育人两不误
1920年曹颖甫受丁甘仁之邀,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主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国文课。并且他白天授课诊病,晚间专志著述,将毕生的医学经验写成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沈石顽、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张赞臣、丁济华、姜佐景、王慎轩等皆是他培养出的弟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以医弘道,以道传医 ——张陵天师济世利生往事
翻开中华史书长卷,看到东汉末年时期——也就是令诸葛武侯痛心疾首的那个时代——君庸民困,灾疾频仍。仅载于史料文献中的,较大规模的流行疫病,就达到了平均三年一次。时代呼唤着良医拯救黎民于疾苦,张仲景、华佗、董奉等医学巨擘应世而出,张陵、于吉等道
-
行善是修道之路的基石
现代生活忙忙碌碌,很多人都有修道之心,但却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山中修炼,而觉得修道之路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修道先修心,积德行善、利物济人才是修真之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正如萨天师当年“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才感化王灵官拜其为师,
-
从萨祖经历解读中医和道医的区别
一、什么是中医?中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二、什么
-
“因时制宜”原则在针灸上的运用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气血阴阳消长、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等都具备节律性和周期性,与天地阴阳的动态变化一致。当人体节律与自然变化不一致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由此《黄帝内经》确定了“因时制宜”的治
-
“学习做人是一生的功课”——浅谈道家四不食蕴含的做人道理
“欲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才能做成大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任何一位成功者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他一定拥有许多为人的优良品质。从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起,看到、听到、学习过那么多的做人道理,可到最后还是品质各异、参差不齐,所以
-
作为正一派弟子,你知道“正一”的真正内涵吗?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名的重视非比寻常,从未将其简单看成一个普通称谓。不论是名字还是名称,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和用意。常言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人们只有在内心真正认同了,找到了做事的理由,才能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在古代,臣子造反也会打
-
道教独特的神秘文字——密讳
在很多道教经典文献中,或者道教法器上,我们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很像普通汉字,却又与普通汉字不太相同,这便是道教独特的神秘文字——密讳密讳的来历讳,为避讳之意。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可直呼乃至书写皇帝、尊长等的名讳,否则犯大不
-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治则”理论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同时也是中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概念上,有些朋友会将治则与治法混淆,其实治则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则是总纲,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当于战略;治法是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个具体证候所制定的具体
-
从瘟神到财神——简述赵公明元帅的形象建立
财神可以说是当前普通老百姓最喜欢的神了,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大多数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财神。因为财神承载着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而在众多财神里,有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则是赵公明、关公,他们四人都被民间奉为“正财神”。除此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