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理论中的时间内涵
时间医学是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中兴起的热门学科,主要研究时间与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关系,其理论基础是时间生物学。然而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来说,时间要素在医学中的运用早已不是新鲜概念,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已经系统地论述过人体健康与四季节气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发展变化的年月日等规律,展现了超越历史时空的睿智。
在道家经典中,“道”既是天地之本元之所在,也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过程,与时间观念紧密相连。作为以对道的本原认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道医理论和技法,当然也时时处处体现着对时间要素的思考运用。
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节律。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平人气象论》则云:“春谓微弦曰平,夏谓微钩曰平,长夏谓微耎弱曰平,秋谓微毛曰平,冬谓微石曰平。”揭示了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年节律特点。
又如,《灵枢·岁露论》提到月亮的圆缺、潮汐涨退及人体气血的关系,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充分说明了月亮的盈亏不仅影响着地上水流的变化,更引起人体血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其盈亏保持一致的节律性。
《素问·八正神明论》则云:“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指出了人体的气血随着月亮的望朔而盛衰变化,体现了月节律。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阐明了人体气血的运行和生理功能以昼夜为循环周期,随一天中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变化:晨起始旺,中午最盛,午后转弱,半夜最衰。这些体现的都是日节律。
顺时养生是道医的重要思想。按照“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时间与饮食调摄、药食补养、养生起居的关系上,提出“顺因天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时间养生理论。“四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要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做到“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长,秋三月养收,冬三月养藏”等。
人体病理变化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疾病季节变化趋势,论述了五脏各在其所主之时容易感邪而发病的时间规律性。
时间因素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明确指出诊治之道要顺应四时阴阳,遵循时间节律;五运六气循环往复,客主加临,更是诊治之纲纪。《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指出诊脉时间需在清晨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病人气血未受干扰时进行。《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令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温病和暑病的根据。
道医运用时间因素诊治疾病有着独特优势。道医遵循经典理论中关于时间理论的各种论述和诊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技能。如“四象脉诊”作为独创的道医脉诊技法,不但能够实现全息成像,精确显现患者当前体内病症情况,还具有“回溯时光”和“预测未来”的神奇能力。所谓“回溯时光”,就是能够呈现患者以往病患情况,为诊断提供参考;所谓“预测未来”,就是能够在患者没有明显病症表现的情况下,提前感知即将发生的病症。这对于实现“上医治未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如“天罡针法”,根据一年十二月份和一日十二时辰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天罡穴”,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可在选穴用针的基础上,针刺当日当时之“天罡穴”,能够明显起到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道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同步节律变化,研究这种规律对于说明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治疗、养生都有重要意义。发扬光大道医传承,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现代医学成果,进一步发展时间医学理论,使之更有效地造福众生。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