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道医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文化对宇宙与人类的独特解读,其理念超前,其内涵丰富,其运用广泛,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与各项社会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至道至简,以一言概之为:物即乾坤,天人不二。道家认为,人类顺从“道”的规律,自然地生活,即是返朴归真的修行,可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医家的天人合一观秉承于道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天即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是相通相应的,顺应这个规律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天人合一的概念:(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人与天地相参也…。阐述着天人相应、天人相通的道理,以及指导如何遵循天道养生祛病,进而具备实现天人合一的条件。

天人相应主要通过取类比象进行归纳。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一一对应,解构为: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天人相通,医家主要通过内证及实验进行总结,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及四时六气的变动,直接影响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表现为: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以及“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等。

总而言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物不离阴阳,阴阳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通过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点可以明白,不论是养生还是医疗,都必须遵循天道法则,顺应自然规律,顺之者荣盛,反之者败损。道医以“道”作为核心,道医诊断治疗与导引养生的方法,如脉诊、针灸、方剂、祝由、丹道等,皆是道的外延运用。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科技怎样的发展,如何的发达,人类在宇宙之中依然渺小如沙砾尘埃。天人合一观念不仅归属于道家医学,也是正确解读宇宙和自然的哲学理念,不仅在医学领域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也必然会成为重要的研究与解构方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