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因时制宜”原则在针灸上的运用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气血阴阳消长、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等都具备节律性和周期性,与天地阴阳的动态变化一致。当人体节律与自然变化不一致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由此《黄帝内经》确定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强调“因天时调气血”,无论用药还是用针,治疗目的都是使机体回归到与四时五行运行规律吻合的状态,从而“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本文围绕依据《内经》时间节律运用针灸疗法作一粗浅论述。

一、《内经》中蕴含的时间节律

《内经》对时间节律的论述,是建立在天体运行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能够产生影响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在《内经》中,主要有日、月、年、超年等节律的论述。

(一)日节律,包括四段式、五段式和十二段式三种划分方法。

四段式节律以阴阳消长划分旦、昼、夕、夜,即在一日按阴阳划分为昼与夜的基础上,以阳极的日中、阴极的夜半作为分界点再细分为四个时段。如《灵枢·营卫生会》载“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而阳尽而阴受气矣”。四段式节律的内涵,是反映阴阳转化的动态信息,对人体防治疾病的意义也能更精确。人体顺应上述昼夜阴阳转换的节律,在一日之中出现与时相应的病情轻重变化趋势。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其原理是“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胜,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五段式节律以十二时辰分配五行。寅卯为木气所主,巳午为火气所主,申酉为金气所主,亥子为水气所主,这 4 个时段间均间隔 1 个时辰,即辰未戌丑,为土气所主。之所以如此划分,是由于《内经》认为一天十二时辰与一年十二月是对应关系,脾独旺四季,《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

十二段式节律以营气运行为依据,《灵枢·营气》曰: “营气之道……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指出营气运行在十二经脉之中,具有独特的出入和交会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循行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又从肝经复归于肺经。营气每日在十二经脉中运行一周,流经每一经脉的时间刚好对应一个时辰,如寅时(3~5时)流经手太阴肺经,卯时( 5~7时) 流经手阳明大肠经,依此类推,形成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脉的规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在每日各有一个时辰处于开放状态,若该经病变,易于此时发作。若需要治疗某经所联络脏腑的疾病,也可选在这个时辰干预。

(二)月节律。人体气血盛衰与月相盈亏的变化节奏一致。如《灵枢·岁露论》曰: “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胶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说明月满时人体血气充实于体表,皮肤致密,腠理闭阖,邪气不能深入。月亏时血气虚弱,皮肤疏松,腠理开泄,邪气易深入体内。

(三)年节律。以四季分阳气盛衰。《素问·厥论篇》载: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维持着动态平衡;以四季定气血浮沉。四季作用于人体气血的内涵,是浮沉变化。如营卫气的浮沉,《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指出气候温暖时,人体卫气趋于体表,充盛易行。气候寒冷时,人体卫气沉降,深藏体内。阳气在经、络、肉、皮、骨之间的浮沉变动,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所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不同季节,病邪侵犯人体的层次也不同;以四季配五行五脏。以四季加长夏分属五脏,可推测五脏病随季节出现的轻重持愈变化趋势。《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四)超年律。古人以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大周期,以木火土金水统运,以三阴三阳统气,运气相合,形成五运六气理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详细论述了每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为适应天地之气的常与变而出现的疾病。

纵观《内经》对时间规律的探讨,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以阴阳为内涵的昼夜、月相、寒暑,判断人体阳气、阴血盛衰。第二,以寒温为内涵的四季,判断人体卫气浮沉,阳气在经、络、肉、皮、骨不同层次的变动。第三,以十天干配属五行,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判断五脏病在不同时间的轻重变化。第四,以十二时辰对应营气流注的经脉,判断病位。上述理论可用于指导针灸选穴,确定针刺深度,合理使用针灸刺激量,选择治疗时机等。

二、《内经》时间节律的针灸临床应用

(一)选择特定腧穴。某些固定时辰发作的疾病,尤其是痛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治疗方法,根据营气在经脉中按十二时辰的流注次序,推演发作时辰营气旺盛的经脉,取该经的输穴治疗,针刺的时间不限。如丑时发作的牙痛、失眠、腰腿痛等,因丑时营气流注到肝经,取肝经输穴太冲; 寅时发作的胃痛、变异性心绞痛,因寅时营气流注到肺经,取肺经输穴太渊,疗效显著。《内经》还提出分四季选取特定穴的规律,春季取荥穴,夏季取输穴,秋季取合穴,冬季取井穴。也有篇章有所补充,如春季还可选络穴,冬季可选荥穴。

(二)确定针刺深度。针刺深度的判断依据,一是邪气所在层次,如《灵枢·终始》提出“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灵枢·官针》强调“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 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二是人体经气停留的层次,它随着时间出现浮沉变化,决定邪气侵袭的深浅,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内经》多个篇章论述了根据四季经气所在部位,判断邪气侵入深浅,从而针至病所,确定针刺深度的方法。《素问·水热穴论篇》解释了针刺深度需结合四时的原因:“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人体阳气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升降浮沉,春天处于人体较深部位的经脉,阳气萌动,外趋体表,经脉中的阳气较少,病邪此时侵犯人体,往刚进入体表就与阳气抗争,无法深入经脉之中,因此病邪停留在人体较表层的络脉肌肉之间,针刺深度为络脉、肌肉之间。这里的阳气、经气指卫气,卫气对侵入人体的外邪具有感知、识别和应答能力,能够抵御外邪。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明确记载了逆四时而刺的症状和危害。“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四时人体的经气和邪气所在人体层次不同,倘若医者不能顺应四时,病深而刺浅或者病浅而刺深,就有可能贻误病情或使病情传变,引邪入里,反生他证。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载“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等。

(三)确定针灸刺激量。补泻是针刺的重要因素,《内经》提出根据气血盛衰开阖施行补泻的方法。当某经脉气血流注旺盛时,该经的一两个穴位就处于“开时”,刺之可提高疗效,针对经脉气血盛衰,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如《灵枢·寒热病》:“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针刺的月时补泻的原则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廓空无治。月初生是人体气血生而渐旺之时,此时应补无泻,泻则伐其生气,使脏气愈虚; 月满人体气血旺盛,此时宜泻不宜补,补则经脉血气壅滞,使脏气重实; 月郭空则人气血虚,肌肉减,卫气去,形独居,此时不宜针刺,否则会扰乱经气。正因人体气血随月相消长变化,所以依月相盈亏改变针刺治疗的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调整一身之气血,避免虚虚实实。《素问·缪刺论篇》提出治疗痹证时的针刺痏数,即针刺的次数和用穴多少,应根据月相盈亏增减。从月生到月满,日增一痏; 月满过后,日减一痏。因邪在分肉之间,故用缪刺法刺其络脉而不强调补泻。

(四)选择治疗时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则,对此理解有二: 其一,夏季炎热,贪食冷饮、淋雨冒寒,多伤人阳气致病,此时应用温热法以养阳; 冬季寒冷,衣着过厚、久居温室或过食辛温燥热,易伤人阴气致病,此时用寒凉法以养阴。其二,春夏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人体阳气亦随之升旺,对于阳虚者正是温补助阳之机; 秋冬阴气渐盛,对阴虚者当滋阴清补。现代医家据此制定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治法,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病属阳虚证候的患者,选择夏季三伏日治疗,以温煦阳气,宣调肺气。又如运气针法,此法见于《素问遗篇·刺法论》,是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逐时选穴针刺的方法,可根据患者出生及发病时的运气,结合天干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等综合分析,判断运气特点对体质的影响,以及因此导致的疾病、脏腑盛衰趋势,再施针灸治疗。例如患者出生年年干为壬,属木运太过之年,风气流行,容易导致肝气偏盛,性情急躁,针刺时应选择太冲、肝俞以平肝潜阳,该患者发病年年干为甲年,属土运太过之年,湿邪偏盛,应于脾脏,以致脾脏运化失常,加之出生时肝木克脾土,先天脾气不足,容易出现痰饮水湿为病的特点,针刺时还应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等补气健脾。

《内经》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指出人体的阴阳消长、气血沉浮与自然界相应,具有时间节律性的特点,从而确定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指导针灸的临床应用。我们在运用此原则时,还需要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因时制宜”重视“常”,强调根据天时节律和疾病的一般规律来施治,但当疾病症候与时令气候不一致或相反时,如果拘泥于时不可违,就有可能贻误病情。这时要敢于“舍时从证”,重视“变”,以证为主,随证治之,不可桎梏于时间因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