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福祸可以遗留,什么是家族最棒的遗产和最差的债务?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心存真善美的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祝福,也是恶念萌生时的自我警醒,可以约束并纠正不良行为。《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善恶与祸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联系呢?这个“谜题”可以在道教的“承负”观中找到答案:

“承负说”系统阐述于《太平经》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祖辈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血缘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这样气运往子孙的传递,可以让后人通过功果转化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血缘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这样好比遗产继承一样的“承负”影响,即是《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德、积福,其身长寿、子孙蕃盛;积殃、积祸,其身短命、后代衰败。

祸福包含名利多寡、寿元长短、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等等方面,但这不仅仅在于个人的积累德行,而是与家族整体所“积”有着密切关系。正如《说苑·谈丛》所述“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余烈”,烈即功业、功德,这是说正直善良的人早逝,是因为承负了祖上积累下祸殃;猖獗邪僻的人长寿,是因为承负了祖上积累下功德,绝非武断定论“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也因如此,道教里讲行善,只是说行一份善可以有积累一份功德。

承负的期限

那么先人的善恶行为是否能无限期地对后代产生影响呢?《太平经》中记载,承负是有期限的,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就不受承负之苦。

《太平经》说:“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可见承负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后人也并非无条件地承负先人的善恶行为,道教的善恶报应论不是绝对的命定论,所以经中也告诉我们,只要个人能做大善事,虽先人有过失,也可以免于承负之灾。

贞良者虽夭而修德则后代有余庆,猖獗者虽寿而散德则后世有余殃;有余庆者虽寿而散德则后代夭,有余殃者虽夭而积德则后代寿。如此循环不已,即是道教关于积德积恶、福祸寿夭的承负理论。明了承负不虚,我们可知积功累德不仅裨益自身修行,也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财福。

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