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施针后的得气现象?
一、什么是得气?“得气”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内经》中,《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得气包括患者对针刺的感觉与反应和医者的手下感,患者自觉在针刺的穴位出现相应的酸麻重胀,并且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有的还会在穴位处出现红晕,呈淡红色,形状不规则,并非过敏。若未得气,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松滑,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宋代《太平圣惠方》、《针灸大成》都描述有:“至病得气,如鲔鱼食钓,即得其病气也”,提出得气时犹如“鱼吞钩”,出现此感觉则预示得气。腧穴所在部位不同,产生针感也不同。例如痛感多出现在四肢末端,沉重感则出现在头面部,酸胀感在腰背部出现较多,而在四肢等肌肉丰富处不仅易出现酸麻重胀感,还易出现向上下或某一方向传导的触电感。总之,古人对得气现象细致入微的描述,归根结底皆是因为其对疗效的正向作用。二、得气是针灸治疗疗效的基础《灵枢·终始》言:“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灵枢·刺节真邪论》又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均说明针刺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气,气调方可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由此可见,气调即气至,是针刺获效的关键环节。针刺过程中是否出现“得气”,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出现“得气”现象,效果往往越明显。《金针赋》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这都表明,得气快慢与疗效有一定关系。
借助得气迟速推断正气盛衰及病邪轻重,进而判断病后发展趋向和疗效快慢。得气速,则多为正气足,显效快病易愈;得气迟,则多为正气虚,显效慢且病难愈。在正气弱的情况下,多次行针候气仍不得气者,预后多不利。若起初得气缓或不得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治疗,使机体正气得以恢复,出现较快得气者,则病渐愈。
三、为什么道医针术得气快
《难经》有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即言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如若久不得气,则治之无效。《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为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认为针刺治疗疾病,需行补泻才能调节经脉内的气血,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可见对于古代医家来说针刺的难点第一在于得气,第二在于得气后采取何种手法进行补泄,使患者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但这些在道医看来都不是问题,甚至道医针术凭借心法和内炼功夫即能达到迅速得气以及进针后自动补泻。原因如下:第一道医区别于传统中医,坚持以“心法”统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优点就在于治疗效果不完全依赖于手法或既往经验。“心法”即是对生命调理规律的运用方法,在实践中以针、药、灸等为重要载体,配合符咒直指疾病本源解除身体疾患。学习道医针术也不同于普通中医针灸需要长达数年的学习,首先,学习者通过与神明缔结盟约获得心法传承,能够达到即学即用;其次,治疗患者时直指本源,在脉诊辨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基础上,以人体阴阳平衡的“太极点”为切入点,达到入针即有效、取穴少而见效快的良好效果。第二道医是医生同时也是修道者,古人对道士还有一个称呼为“炼气士”,他们通过每日内炼功法不断吸收天地能量(炁)调和自身阴阳增强内炼功力,强化对大道规则的理解掌握。因此,道医能够调用先天之炁,在患者体内行气、引导,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自行达到“实则泄之,虚则补之”及“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效果,从而实现升降水火、调和阴阳、消除病气的目的,并不需要象中医那样依赖针刺手法达成补泻。针刺得气是每名针灸医生追求的目标,未得气就无法发挥针刺的最大疗效。以追求掌握医学根本规律为己任的道家医者,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实践和完善,通过创造性地运用道家内炼功夫,使针刺得气摆脱了纯粹以手法为主导的技法层面,进入到更高层次的以气导气的术法层面。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医者多注重内修内炼的原因。玄门正宗的道家医术在针术、灸术、方剂、点穴等医疗技术和心法都有完整系统的传承,只要有缘得之,都会受益匪浅,不仅能深化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了解,更能加深对万事万物本源的理解;不仅能调理好自身的健康状态,更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文字整理/华苏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