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业余时间学中医,能学会吗?大名医徐灵胎给人的启示

很多现代人,对中医感兴趣,想学习中医,但是又有疑惑,自己不是专业医生,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能学会吗?能真的用中医治病吗?

其实历代中医很多大家,都是业余的医生,都是在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兼职学中医,最终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比如:《汤液经》始祖伊尹最初是厨师,后来是丞相,业余研究中医;医生张仲景主业是南阳太守,就是南阳市市长兼市委书记;王好古的职业是州教授,也就是教育局长;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本是当地政府的财务官;清代陈修园,医学大家,可老人家的职业却是县太爷。

这是古代,再看近代:民国京城四大家之一的萧龙友,是财政部的秘书;上海名医恽铁樵是出版社的翻译;总之,太多太多了,都是业余爱好,都是业余郎中。

清代就有这样一个大名医,完全是业余时间学习中医,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并且名声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被乾隆征召入宫看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医史上的一代传奇徐灵胎。

徐灵胎本名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徐灵胎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精研经史,7岁入私塾启蒙,14岁学习八股,20岁考中秀才,后来当了吴江本地负责治水的公务员。

一、天生是个学习机器

看过徐灵胎生平的人,可能都会感叹一句这个人怎么啥都会?

武林高手,为了锻炼身体,他将散打、枪棍等武艺逐一精通,成为一名气魄武者,文献中多将其形容为身材修长,额头宽阔,声如洪钟,卓尔不群的潇洒形象。

懂音律,是公认的大音乐家,他对词曲演唱方法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对后世的戏曲演唱有较大的影响。所著《乐府传声》一书,总结了明代戏曲的成就,又有所发展和创造。

会治水,当时东南地区水患严重,他亲历各地勘察地形水势,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终得其要领,并编撰了《江南水利书》一书。并多次对运河修建提出中肯意见,造福万民。

医术高明,不但临床技术高明“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瞠心骇,帖帖慑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更是融会贯通了医理,写出了十几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其中《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等后学均奉为金科玉律。

二、学医缘起家人的不幸

徐灵胎最早开始学医,起源于家人的不幸。徐灵胎30岁时,其三弟患痞病,父亲虽遍请名医诊治,仍回天乏术。随后其四弟、五弟、二弟又相继不治而亡。这给徐灵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怎么就请了这么多医生就是治不好家人的病呢?怎么医学就这么难呢?难道中医就真的不能治病吗?他再也不想在家人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自己只能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却什么也做不到了。下一次,下一次,他要靠自己来治病。

于是徐灵胎决定自学医学。徐灵胎取来家中所藏的数十种医书,上溯《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下汲唐宋等诸家典籍,朝夕披览,反复揣摩,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三、名震天下,乾隆御召进京

《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四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生病,众太医施治皆未见起色。乾隆御召徐灵胎进京诊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断言蒋公已药石罔效,回天乏术,熬不过七天,结果第七天蒋公果然驾鹤西去。乾隆皇帝十分赏识徐灵胎的高超医术及其真诚质朴的品行,连下六道特旨,着意让其留京效力。但徐灵胎以年老多病、乞求归乡为由请辞。皇帝念其年事已高,批准了他的请求。

二十年后,乾隆因宫中贵人有病,再次征召他到京师。已79岁高龄的徐灵胎自知衰老力弱,千里奔走,恐难返还。于是让儿子徐爔带着为自己准备的寿棺一起进京。果真,徐灵胎到京城后第三天便去世。临去世之前他自拟墓前对联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乾隆对此十分惋惜,赐金赠官后,传旨让其子护柩回乡。

四、比你聪明还比你更努力

回溯徐灵胎生平时,我们常会感叹他的聪明,他的天赋,他取得的种种匪夷所思成就,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他的努力和刻苦。

“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放轻”。这是清代名医徐灵胎自述生平精研医经典籍的词句。他每天都认真用功,没有一时片刻虚度生命,严冬三月,他裹着被子读书到天明,酷暑夏季,他在蚊帐里伴着昏黄的灯光用功读书。及时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也不肯放下书笔。就是这样用功,他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回顾徐灵胎的一生,可谓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因为母亲喜欢听音乐,他努力研究戏曲的唱法,写出了《乐府传声》成为了音乐家;为了消除水患,他研究水利,编撰了《江南水利书》一书,造福群众。作为医者,他业余时间自学成才,临证如神,医德高尚,奋纠医道,誉满杏林。可以说,徐灵胎是一位天才型的传奇人物,但这位天才荣耀的背后却蕴含着他无尽的汗水。他锲而不舍、勤学不息、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世学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