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开始,历代太医院都有祝由术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祝由医学,源远流长。起自三代,盛行秦汉,立科隋唐,集成宋元,于明清则日趋式微。在历史的长河中,“祝由术”呈现过辉煌,也经历了低谷,但不可否认的是,祝由之术,与其他传统医学疗法一样,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炎黄子孙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祝由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渊源悠久。《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一、隋代以前传说颇多
在隋代以前,祝由术虽然并未未纳入官方认可的正式医学体系,但在史料中有着很多记录。
几个传说。
上古时期的苗父。据汉代刘向《说苑·辨物篇》记载:“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这里描绘了原始祝由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东汉时期的徐登、赵炳。据《后汉书·徐登传》描述二人“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赵炳的祝由术可以使枯树生芽复活。
二、自隋代开始得到官方的承认
隋代:
《隋书·百官志·卷二十八》记载,太医署设有”祝禁博士二人”。
唐代 :
《唐六典·卷十四·太医署》载:“医博士一人,医助教一人,医师二十人,医工一百人,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三十人,针生二十人;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咒禁博士一人,咒禁师二人,咒禁医八人,咒禁生十人”。其中,“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由此官方设置可见,唐代太医署的咒禁(祝由)科,其设置已然比较完备,且职责明确,教学内容丰富,并与医科、针科、按摩科并列为医学四科。
宋代:
《宋史·职官志》载:“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元丰备对》补充道:“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大方脉一百二十人,风科八十人,小方脉二十人,眼科二十人,疮肿兼折疡二十人,产科十人,口齿兼咽喉科十人,针兼灸科十人,金镞兼书噤(书噤即为祝由疗法)科十人”。
元代:
医学被分为十三科。《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学校》记载,各科分别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风科、杂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以及禁科。至此,祝由科被正式命名。且禁科亦可归于广义的祝由科之中。
明代:
明代沿用元代旧制,医学亦分为十三科。《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清代:
清代太医院因为按摩和祝由科失传,将十三科减为十一科,由此祝由科在国家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体系中被删除,至此祝由彻底沦落民间。明末著名医家张介宾之著作《类经》亦可为佐证。《类经·卷十二·论治类·祝由》言:“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
三、传承往圣绝学,勿忘初心
总之,由历代医籍、医制来看,祝由之术,源远流长,起自三代,盛行秦汉,立科隋唐,集成宋元式微于明清。在隋代到明末的这跨域千年的漫长时期里,祝由术一直作为官方认可的正式医学手段在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其效果肯定、确切,乃济世救人之善法。愿所有有幸学习了祝由正法的人,于治学济世之路上,临渊履冰,勿忘初心,令“功效出于意表”的祝由之法,获得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文字整理/华劢返回列表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