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浅述道家服饰——华美道袍

我们去道观烧香拜神或者参加道场法事时,经常见到法师们身着各色华美的道袍,不同的色彩、规制究竟有什么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道袍文化。

一、道袍的起源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而中国稍有变者,至隋炀帝东巡便为畋猎,尽为胡服。独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黄冠之称。”所以道袍也称黄冠,还有一种由胡衣演变而来的明代男子的居家外衣也称为道袍,其内摆等小部分结构和道士道袍仍有区别。道士道袍皆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二、道袍的分类

如今的道袍大致分六种: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和衲衣。

1.大褂:也称大襟、长衫,是最简单的日常道袍。多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在五方五行五色中,东方之木属青色,为青阳之气象征生命力。故而道教尊崇青色,既代表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寓意尊重生命。大褂长及腿腕,袖长随身,袖宽1尺4寸。现在改良多为窄袖。也有相应短款的中褂和短褂。

2.得(duo)罗:受箓道士才可穿着,是参加宗教活动的正装。多为青蓝色,特点为交领宽袖,袖宽尺寸为1尺8寸或2尺4寸,采取传统袍的款式,且有内摆,袖长随身。

3.戒衣:受戒道士的一种代表。袖宽2尺4寸,袖长随身。多为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除了示以庄重外,还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

4.法衣:道教科仪、祀典、醮会的礼服,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道教吉祥图案,如日月星辰、宝塔、龙凤、仙鹤等。

法衣有多种颜色,由法师的法阶和功能而区分。黄色法衣是天师圣主,是王者的穿着,是法衣中最高的一种。紫色法衣是高阶法师的代表了,是大师进经的穿着。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紫气象征尊贵、吉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红色法衣为上等法师所着,上表祈福所用。青色法衣为中等法师所着,为拜斗、祝寿常用。绿色法衣则是下等法师和散人仙客所穿的。黑色法衣为斗部着。白色法衣为冥司着。

在道教科仪中,法师不仅身着法衣,还要手持“朝笏”,也叫“朝简”,用于遮住自己的面部,朝觐天尊、上真。朝笏有玉质、竹木质、象骨质等,现代多选用竹木质地。

5.花衣:为道教举行大型朝式科仪时,经师法众或二科所穿著之服饰。氅衣型式,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服面亦绣有龙、鹤的吉祥图腾,但比天仙洞衣简洁。也有红黄两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 ,也称“班衣”、“经衣”。

6.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是过去云游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如今已基本不用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那些色彩绚丽的道袍只会在道教科仪等正式场合上使用。平时不使用时则需收纳到清净之处,且需与日常世俗之衣服分开;不得假借他人;若被破坏,任以火净化之。总之,一切需遵循法度。而日常道士穿着以简约的大褂为主,有时为了练功行动方便,还会换成中褂或者短褂。

下一篇我们继续聊一聊道家的鞋帽文化。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