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话饮食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意为开始,这一天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春,意为温暖、生长,从这天起,白天越来越长阳光也越来越充足。在自然界中,立春代表着万物复苏,意味着新一轮的起始更迭已开启。“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这首《立春》正是对“一年之计在于春”最好的描述。古人认为,大自然中阴阳是交互变化的,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当顺应这种阴阳变化。立春之时阳气开始生发,人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气候阶段,所以应当在饮食和养生方面进行相应的搭配和改变,做到顺时而食、顺时而生。饮食春季五行对应木、五味对应酸、五脏对应肝,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食物的选择上应“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阳气升发,当顺应肝脏的生理特点,使肝气顺达而不影响其他脏腑,所以在饮食上应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物来扶助阳气,如葱、姜、香菜等。酸味具有收敛之性,会不利于肝气的疏泄,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甘味入脾,可以顾护脾胃之气。所以可选择粳米、芝麻、菠菜、山药、豆腐、百合、银耳、韭菜、鸡肉、牛肉、鹌鹑肉、瘦猪肉、鸡蛋、虾、枣、花生、牛奶、蜂蜜等食物。如有气虚者,宜多食山药、米粥、蜂蜜、花生、牛奶、鸡肉等健脾益气的食物。如有气阴不足者,宜多食豆腐、豆芽、胡萝卜、荠菜、银耳、百合、鸭肉等益气养阴的食物。如有春困严重者,可多食动物内脏、胡萝卜、玉米、小米、黄绿色蔬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总之,春季应多食养阳护阳的食物,少食黏腻生冷、肥甘味厚的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养生《摄生消息论》有云“当春之时...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段话现在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春捂”。立春之后天气乍暖,此时我们身体对寒气侵袭的抵抗力有所下降,所以在初春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宜马上脱去棉服,并且应适当增加室外活动,来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冬季人体皮肤血管收缩,到了春季由寒转暖,血管和毛孔扩张,供应皮肤的血流量相对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使人产生“春困”。春困只是一种生理现象,此时可采取平卧的姿势,使血液充分回流到肝内,肝的气血充足顺达了,则可充足供血于心脑,才能有效调整困倦的状态。《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明则形安,可见精神和情绪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应当顺应这一特性,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乐观豁达,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情。一方面要注意升发有度,如若太过则会导致肝气过旺、阴虚内热,出现如口腔溃疡、心烦、手脚心热这样的症状;另一方要学会自我调控,若遇到不快的事情,应及时进行宣泄,以防肝气郁结。春季多风,而风邪又是外感病的先导者,所以春季最易多发如感冒、皮肤瘙痒、肌肉关节痛、头痛和各种花粉过敏症等外感病,以及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流脑、猩红热、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流行性疾病。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应遵循“去寒就温”的原则,在风日融合之时去空气清新之处以畅生气,使阳气升发有序。食疗方春令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物。比如药材中的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比如食物中的红枣、生姜、葱、香菜等,灵活搭配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返回列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