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情志异常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情志异常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里,认为好的养生方法,除了生活习惯上要顺天应人之外,还特别强调要保持情志舒畅。许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习惯上偶尔放纵一下,比如偶尔有一两天熬夜,偶尔对着烧烤麻辣烫大快朵颐,如果都只是偶尔为之,都算不得大事,出了问题也很快就能纠正过来。

但情志就不一样,情志如果不能保持稳定,即使是偶尔一次放纵,也会在身体里埋下祸根,就算当时没有出问题,日后也会酿成大病。

一、怒伤肝:心里生气,却惹得肝气上冲

五志影响对应五脏有个特点:这个脏怕什么,就来什么。肝怕什么?肝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也就是肝气、肝阳容易升泄太过。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气上,就是气机上逆。过度愤怒伤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来就易于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而致肝气上逆。这时通常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呼吸急促等;如果气迫血逆,血随气升,则见呕血;若气闭神昏,则见猝然昏倒。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如果肝气升发太过,这个人的脾气也容易急躁、易怒。追究它的原因,就因为肝气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发怒引起的疾病,如果治疗,以柔肝平肝为主。柔肝,可以使肝的阴血充足,肝气得涵,则平和而不上逆,即使遇到引起易发怒的情境,也能表现为怒而不过,有所节制。另外,“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遇到肝气郁结的时候,如果能适度发怒,可使郁气升泄而得解。但是,“适度”二字,说来容易,实在是知易行难的事。如果治疗肝气郁结,原则就是疏肝与柔肝。

二、喜伤心:高兴不一定是好事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状态与喜这种情志有关。“人逢喜事精神爽”,本就是心气舒缓和达,神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所以《举痛论》再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这是“喜则气缓”的第一种解释。

但“气缓”,本就有“缓和”与“涣散”的双重意思。那么,“喜则气缓”的第二种解释,就是涣散。一旦过犹不及、狂喜暴乐,则心气弛缓而涣散,而致精神浮荡,神不守舍。轻则心神不宁,出现少气无力、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则心神失守,出现神志失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乱等病症。这是“喜则气缓”的病理解释。所以就有“喜伤心”的说法。
一般来说,大多数心气涣散的表现并不那么严重,经常是遇到了意外之喜,或大喜过望的时候,出现一过性的失态,比如语无伦次,举止失措,过后很快就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医碥》对这类生理、病理概括为:“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假如稍重一点,治疗就要补心气、安心神,同时收敛神气。

三、思伤脾:心里有事,消耗的是脾胃气血

思,为思虑、思考。《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于心识神主导下思维过程的一部分。

思维活动之思,是与“脾藏意”相连的。如果脾虚气血亏乏不能养神明,那么它藏意主思的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济生方》说:“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脾使神志清宁,思则得之矣。”临床调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常用方法为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或以补中益气。
脾主运化,以运为健,而《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也就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时,气结聚于脾。那么,脾就欲动而不能动,欲运而不能运,升降失常,纳运失调。这种情况,我们大概都有过体会,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茶不思、饭不想,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等症。治疗该怎么治?以健脾行气为主。

四、恐伤肾:吓得二便失禁,是伤到肾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负性情绪活动,发于心而应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气下,即气泄下陷。
五志影响五脏的特点就是该脏怕什么,就来什么。五志实是相应的五脏之所恶。肾怕什么?肾藏精而位居下焦,以蛰藏为要,其用则肾精化生肾气,气化上行,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以激发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但“恐则气下”,在恐惧状态下,肾中精气失藏而走泄于下,轻则两脚发软,重者二便失禁,遗精,滑精。不但肾的精气不得蛰藏或正常布散,还走泄而失,就对肾的功能产生较大的病理影响,所以说“恐伤肾”。
什么人容易恐?由于恐的情志活动主要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那么肾精充足,蛰藏有度,则表现为遇恐而情绪不过。反过来,如果肾的精气不足,蛰藏本来就不牢靠,则稍逢刺激就易畏惧,惶恐不安,而见精气下泄之症。恐病之治,当补肾固涩、宁心安神。

五、肺主悲:悲伤要一直消耗人气

“肺在志为忧”,通俗地讲,肺主人类忧愁、悲伤的情绪。忧愁和悲伤对于人体的重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即“悲则气消”。

《内经》曰:悲属肺,肺之志为悲。又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是悲泣者肺主之也。还说:“悲则气消”。悲哀太过,耗伤肺气,会使气魄消减,意志消沉。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悲忧伤肺的表现。秋凉悲哭、见落花悲哭、听寒雨亦悲哭,身体本就虚弱,加上常年悲忧,更是雪上加霜,使咳嗽缠绵不愈,以致遗憾离世。

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日久耗气伤阴,易于感冒,还易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症状。忧愁还会使面部皱纹增多,面容憔悴,不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皮肤病与此相关。五脏六腑,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如果其中一部分有所异常、出现问题,而不及时处理,则可能引起其他的脏腑问题。五脏之中,尤以心、肝、脾三脏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因为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情志病尤多损伤心神,所谓“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了。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保持七情的平稳,不要大悲大喜,大恐大怒。虽然可以通过外治方法、药物等治疗情志导致的疾病,但是要根治还是要从调心开始,慢慢的修身养心,调养脾性。

五情与五脏——怒喜思忧恐等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们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是说一个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用良性的情绪主导自己,情绪过于激动对身体无益。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 ? ?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 ? ?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 ? ?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 ? ?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 ? ?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 ? ?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 ? ?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

? ? ?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 ? ?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 ? ?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 ? ?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 ? ?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怒伤肝,喜伤心,悲优惊恐伤命根,为什么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现如今,我们生活的不断的增大,许多人因为压力太大的原因患上头痛病,或者是心痛,严重一点的,有的人因为情绪不好而患上抑郁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威胁,那么,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为什么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第一,我们身体上的病症很多是由于感情的激发而产生的,怨恨、憎恶、恶意、嫉妒及复仇这些心理状态就是引起身体不健康的原因。我们一定也听说过,利用积极的心态可以战胜病魔,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有多大。


第二,因为我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容易分泌出多巴胺,这种东西的产生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会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变得消极,会让我们对食物产生厌恶的心理,会导致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也会减少我们想要锻炼,积极活动的心态。


第三,如果我们情绪不好,那就一定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动怒,因为‘怒’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还伤心、伤胃、伤脑等,还会导致其他各种疾病。
所以,看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啦,我们在以后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把负面情绪转移出去,改变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态度,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还是无法缓解,那就要把积聚在心中的抑郁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