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端午节里的中医药智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道教也叫地蜡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此外,民间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民间传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喝雄黄酒、挂艾草、挂菖蒲等等习俗。

一、喝雄黄酒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归肝、胃、大肠经;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喝了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还要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但是,雄黄加热经氧化还原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砒霜。一旦饮用不当导致中毒,轻者表现为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大便呈“米泔样”,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二、挂艾草

“艾草”,艾草又名家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插上一簇艾叶,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因为它的茎叶都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这些芳香油不仅有着香味,还可以防虫驱蚊。《荆楚岁时记》就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其实,除了挂,艾叶也可以吃!用艾叶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大多数地方叫“青团”,制作过程大体就是采摘野生艾草的嫩叶、清洗、熬汁、与米粉面粉搅拌、加入馅料、蒸制成熟。吃的时候,有少许咬劲,有一些糯糯的弹性,又有丝丝草香。

三、挂菖蒲

除了挂艾叶外,端午节这天,很多地方还要挂菖蒲。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过去人们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菖蒲性喜阴湿环境,在沼泽、湿地里生长得尤为茂盛,这种环境使菖蒲具有温燥之性,能够祛除体内湿邪。菖蒲的种类很多,但作为药用较多的是石菖蒲。石菖蒲除了有芳香化湿和胃的功用以外,还因其气味芳香而能通窍,古人谓其能宣通九窍,通畅全身气血,故能治神志不清、记忆减退、耳鸣耳聋等病证。

端午前后雨水多、湿气重,一些脾胃功能较弱的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口黏乏味、肢体困倦等表现。因此,应用温燥、芳香的菖蒲能够有效地清除湿邪、升发阳气,恢复脾胃功能。除此之外菖蒲的形状特别,叶片呈剑形,悬在门上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此,民间在端午时在门前悬挂菖蒲,乃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美好的一种寄托。

总之,端午前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江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地理环境潮湿,虽然万物生长茂盛,但也导致蚊虫滋生,瘟疫易发、流行,这时正是一些传染病、皮肤病的高发期。此时要设法防病治病,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挂艾叶、菖蒲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这也体现出了传统习俗中的中医药智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