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药王孙思邈的饮食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一生治病救人无数,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相传他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他深谙养生之道,他的饮食养生观念既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观点,也有道教理念在其中,对于现代人的饮食仍然有指导意义。一、节饮食《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食饮有节”,孙思邈也以此为然,他说:“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膨亨短气,或致暴疾……。”进一步告诫人们要节制饮食,若长期暴饮暴食,饮食过饱而不知节制,就会身体虚弱,疾病从生。孙思邈还认为饮食应少食多餐,不过饥过饱,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因为多食不消化,不仅无益,反而伤身。如何才算是不过饥过饱呢?“当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以现代研究看来大概是七八成饱,因为“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过饥过饱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这一观念已在人们长期实践中得到验证。二、顺天时孙思邈认为,天人一气相通,人与宇宙是相互交通的,饮食也应顺天时,要遵循阴阳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食谱。孙思邈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五味与五脏的特点和对应关系,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春季七十一天,应该少食酸,多食甘以养护睥气;夏季七十一天,应该少食苦,多食辛以养护肺气;秋季七十二天,应该少食辛,多食酸以养护肝气;冬季七十一天应该少食咸,多食苦以养护心气;季月各十八天,应该少食甘,多食咸以养护坚气。并将其编成了歌诀:“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宜减苦,秋辛可省但教酸。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顺应天时则晚饭不宜过饱。一日之中,白昼为阳,夜晚为阴,午前为阳中之阳,阳气生发,消化之力强,“故早饭可饱”,午后为阳中之阴,阳气收敛,故“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孙思貌认为:“人不得夜食”,甚至指出晚饭饱食是一天中的大忌,有“夜饭饱,损一日之寿”的说法。我国民间也有“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的谚语。现代研究证明,晚饭吃得过多或者吃夜宵对人体健康有损无益。三、和五味调和五味是孙思邈饮食之道的重要内容,五味入五脏,五味养五脏,然五味不可偏啫,偏啫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五味调和才符合养生之道。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会使人小便不利,且“皮槁而毛天”;咸走血,多食咸会使人口渴,且“脉凝泣而色变”;辛走气,多食辛会使人脾气暴躁,且“肉胝而唇褰”;苦走骨,多食苦会使人呕吐,且“筋急而爪枯”;甘走肉,多食甘会使人恶心,且“骨痛而发落”。味道不同,作用则不同。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茱萸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桔皮、苦瓜、杏仁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龙眼肉、蜂蜜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海带,紫菜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等。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干健康,若五味过偏,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四、心气平孙思邈认为用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心气平和,不要烦恼,尤其是不要愤怒,不然会令人“神气惊,夜梦飞扬”。显然,这与道家清净养生之说同源。情志过激会伤人于无形:怒则气上,伤人肝气;喜则气缓,伤人心气;思则气结,伤人脾气;悲则气消,伤人肺气;恐则气下,伤人肾气。烦恼往往使人嗔怒,怒伤肝,肝受损则脾胃也随之受损,导致饮食不消,积年累月,就会疾病丛生。五、摩腹走《养性延命录》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要保持经常运动才能身体健康,同样,脾胃也要常动才能够保证更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而不致产生疾病。孙思邈认为饭后用手按摩面部及腹部,慢慢散步,大有裨益。他说:“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而“饱食即卧”就会“生百病,不消成积聚......。”文字整理/华蕾

返回列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