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一年一度秋风劲,登高赏菊话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这些看着亦或熟悉,亦或陌生的诗句,都是描写重阳节的。在诗中不难看出“登高”、“菊花”、“茱萸”这样的关键词。换言之,一说到这几个关键词,我们的反应一定是重阳节。

本文就同大家聊聊,重阳节为何要登高,又为何与菊花密不可分。

重阳节的起源与民俗

重阳二字来源于《易经》中“以阳爻为九”,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最早的关于重阳节的记载,足见汉代时的民间已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民间已经非常重视重阳节了,《齐人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唐代时重阳节被官方确定为“三令节”之一,据《旧唐书》中记载“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到了宋代,重阳节可谓盛况空前,《武林旧事》中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重游乐一番”。许多重阳节的风俗,如登高揽胜、吃花糕等等,一直流传至今。

也因一些节日风俗,使得重阳节又被叫做菊花节、茱萸节、女儿节、登高节、老人节。

菊花节:此因重阳日正值菊花盛开,九月亦是菊月而得名。《淮南子》云“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赏菊这一习俗也就从此开始历代传承。文人咏菊叹菊赏菊,而百姓将菊花作为辟邪之物,因此饮菊花酒便也成了重阳节的传统活动。唐诗《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有云“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更是直接将重阳节称为菊花节。

茱萸节:重阳节时插茱萸以驱寒祛邪。《风土记》中“九月初九...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为达到辟邪之用,人们除了佩戴茱萸外还会食用茱萸。此外,汉代时便有“九日赐百僚茱萸”的官制,唐代则有“九日赐宴及茱萸”的风俗。可见茱萸同菊花一样,都是重阳节的重要之物。

女儿节:民间有在重阳节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载“九月九日都以麦糕馈赠...父母应女儿食,曰女儿节”。

登高节:顾名思义,此名称源于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东汉,史料中有“九月登高始于桓景”、“九月登高始于费长房教桓景避灾”的记载。到了晋代,登高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活动,东晋诗人谢灵运还为此制作了一款专门用于登山的木屐,人称“谢公屐”,这才有了后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登临高处,有着“高升”之寓意,而九又与久谐音,二九相逢便有了长长久久的“高寿”象征,受到老年人的喜爱和重视,因此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除了登高望远、把酒赏菊、边插茱萸这三大习俗之外,食用重阳糕也是一种起源很早的习俗。最初的糕类食品被称为“饵”,《玉烛宝典》中“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据此可知九月谷物成熟,应时尝新便是重阳食糕的前身。《东京梦华录》中有云“九月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又因“糕”谐音“高”,有着向上、高升的寓意,所以在宋代时重阳食糕已经成了主要习俗。

此外,根据地域以及民族文化的不同,重阳节还有着其它的习俗与杂俗,在此不多赘言。

重阳节的别称虽呈多元化,但每个名称的背后,都凸显了人们对于祈盼平安、健康、祥和的情感寄托,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享受人生、亲近自然的渴望。

菊花与重阳的不解之缘

从上文重阳节的不同别称中就能看出,名称的由来与风俗活动脱不了干系。因此,作为重阳节标志物的菊花,也展现出了辟邪、求寿、尝新这三方面的节日内涵。

辟邪:古人认为菊花是“候时之草”,与上天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才会有“春祭以兰,秋祀以菊”。北周的《周祀圜秋歌·昭夏》中云“重阳禋祀,大报天”;西晋《风土记》记载“汉俗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南朝《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皆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可见菊花酿酒不仅可辟邪消灾,最初还是祭天的供品。

求寿:《与钟繇书》中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芬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 ...谨奉一束,以祝彭祖之寿”,这是较早详细阐述在重阳节以菊花祝寿习俗的文字;而饮用菊酒的习俗也是受了道教服食草木类药物可以轻身益气、益受延年观念的影响,如《抱朴子·内篇》、《千金翼方》等著作中都有服食菊花的记载。

尝新:九月季秋,正值农作物收获期。《玉烛宝典》载“九日食蓬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民间以饮菊酒食蓬饵来庆丰年、报土谷,使得原本的秋社活动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与道教文化

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先祖先王的祭祀活动,是岁时民俗产生的重要文化渊源。随着道教信仰体系的发展,仪式仪规渗入到岁时民俗中,也丰富了节日文化的内涵。

在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中,就有桓景拜费长房为师一说。费长房便是道家的神仙,既能持符医病又能变换捉妖,桓景师从费长房驱妖除魔。这也侧面说明了重阳节都兴起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联。

在道教的节日中,九月九日是斗姆星君的诞辰。斗姆星君是天上的星宿之一,以善治恶疾能驱邪魔而著称。斗姆生于九月九日重阳日,其表达的意境与桓景九月九日驱除瘟魔是一致的。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这一天被认为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宜飞升成仙的好时日。众多传说中轩辕黄帝是在九月九日乘龙升天,祖天师张道陵也是在九月九日升天成仙,其妻孙夫人在同一天白日飞升,位列上真东岳夫人。

而在民间信仰中,沿海各地所尊奉的妈祖,也是在九月初九羽化登仙。

另外,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太清诸草木方》中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无论是服食丹药 还是勤修苦练,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长视久生与天地同寿。所以,正因为相信九月九日是可飞升成仙的日子,先民们就选择在九月九日登高,意图能够得道成仙,这其实也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故而,道教“九九重阳升天”的观念,在与传统节日重阳节融合之后,就直接演变成了重阳登高。

节日是流变的传统,变迁是节日发展的常态。即使是历史悠久的重阳节,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节俗活动。

尽管如此,消灾辟邪和求福祈寿依然是重阳节亘古不变的意义所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