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碧艾香蒲话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艾节等等,其名称叫法之多,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之最。上古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端午恰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所以被称为重午节;龙舟竞渡是古代百越民族祭祀龙祖的一种活动形式,每年在端午这天会以龙形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故又称龙舟节;仲夏端午时节苍龙七宿处在正南中天,位置最为中正,亦被称为天中节;《大戴礼》有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在端午这天民间有采草药煮水沐浴的习俗,故亦被称为浴兰节;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的作用,端午阳气旺,所以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驱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蒲节、艾节。

既然端午有这么多“款式”的名称,想必其来历定然不凡,那我们就一起翻看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吧。

端午节的起源

传统节日的形成往往与天地信仰、祭祀文化等内容有关。历史上关于“端午”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代的《风土记》,但在此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却早已存在。

从天地信仰方面来看,端午节与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处于正南中天的天象有关,是源于上古时期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成了二十八星宿,四方各分七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四时周期一致,夏季升腾于南方,仲夏端午时正好高悬于正南中天,既得“中”位,又得“正”位,也以此喻义事物处于最鼎盛的状态,属于大吉大利的天象。所以先民会在端午这天举办一些与龙元素相应的喜庆活动,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纳祥、驱邪禳灾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从祭祀文化方面来看,除却上文提到的祭龙之说外,最广为流传被人们所熟知的起源就是屈原了。早在东汉末年《太平御览》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再有晋代《抱朴子》中记载“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再到南朝《续齐谐记》中提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虽然许多端午习俗原本与屈原无关,但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民众把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道教文化与端午节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不断丰富,形成了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佩戴香囊、悬挂艾草等多种节俗。这其中有许多内容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神仙信仰与节俗:古时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们无法对传染性疾病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鬼神作祟导致染病的想法,瘟神就此应运而生。瘟神本为负责散布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民间俗神,在道教兴起后将这一民间信仰吸收进来,建构了一整套布瘟、御瘟、断瘟、辞瘟等理论。《岳阳风土记》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与祭瘟神、送瘟神不同,张天师和钟馗则是在端午节时受迎请的道教神仙。《梦梁录》记载“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古人认为钟馗具有捉鬼神力,可使病人恢复健康,因此在端午节也会将钟馗像贴于门上,用以斩灭五毒、祛除百病、镇宅佑安。

道教符箓文化与节俗:端午节贴符辟毒的习俗古已有之。《梦梁录》记载“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桔等送馈贵宦之家”,《武林旧事》亦云“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这里所记载的佩带符多为天师符、彩绘符、赤灵符、钗头符等。“小符斜掛绿云鬟”、“双凤钗头争带御书符”,端午节佩带道符原本是带有宗教驱邪性质的,但从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俗活动的深入,道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节日装饰品。

道教医药思想与节俗:除了神仙、符法的庇护外,艾草、菖蒲、桃、柳、葵等也被认为是具有辟邪功效的植物。《东京梦华录》记载“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薄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岁时广记》有云“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琐碎录》云“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等等,民间将这些植物或者悬于门上、戴在头上,或者泡酒、做成果子,亦或煎水沐浴、焚于室内,其目的都是为了护卫健康。

道教追求长生与节俗:驱瘟、辟毒、制药等手段归结底都是为了身体健康,追求长视久生,而这也是道教文化的终极目标。《朝修图》有云“五月五日,乃续命之辰,其日可请道迎仙,请益寿”,因此古人有在手臂上系百索、续命索、延命索的习俗。所谓百索其实就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合编而成,《岁时杂记》云“端午百索,乃长命缕等物遗风尚矣”,《提要录》云“端午日集杂色茸丝作延年缕,云辟恶延龄”,可见在端午节系百索是为了延年益寿。

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既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又赋予节日文化以宗教性,在节日民俗文化的演变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古往今来,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民俗活动便是赛龙舟与吃粽子,但其实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大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辟邪驱疫:门户悬挂艾草、菖蒲,身挂雄黄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手臂缠五色丝线、佩带香囊,贴朱符、张天师像和钟馗像,贴五毒图、挂桃印等。

竞技娱乐:龙舟竞渡、踏百草、斗百草,拔河、决射、斗力、打石仗等。

特色饮食:饮菖蒲、雄黄或朱砂酒,食粽子,吃五黄,食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制作的煎堆,食用艾蒿与糯米制作的打糕等。

养生类:采艾、采药制作凉茶,熏苍术驱赶蚊虫,沐浴兰汤等。

其它:拜神祭祖、点龙睛、赠罗扇、跳钟馗、画额、避五毒等等。

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一个具有丰富民俗和庆祝活动的传统节日,必定凝聚着国家民族稳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祈盼。

端午节,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标志,更是我们对民族文化情感的认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