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同源”,夏天出汗太多会贫血吗?
“汗血同源”,夏天出汗太多会贫血吗?
陆游诗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炎炎夏日,出汗在所难免,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暑天出门就是一身汗。传统医学有种说法,叫“汗血同源”,咋一听有点吓人,难道出汗等于出血,大汗淋漓岂不是会导致贫血?中医如何看待“汗”每个人都有出汗的经历,“汗”也是传统医学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二问的就是汗出情况。何为“汗”?《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清代名医吴鞠通云:“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古人认为,汗液是阴阳共同作用而成的,即阳气蒸腾气化津液,并通过玄府(汗孔)排出体表。在民间,常把“血”与“汗”联系在一起说,比如,把辛苦钱叫做“血汗钱”,这也说明,汗液和血液有共同点。津液是汗的物质基础,和血液一样,同源于水谷精微,津血既同源,汗血亦同源,故而说“汗血同源”。津为阴类,得阳始化,注于脉为血,发于外为汗。津液和血液之间有滋生、互化的关系,心为阳脏,又为血脉之主,故而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从“汗血同源”角度来讲,出汗太多确实会伤血。《黄帝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诫。《血证论》云:“汗出过多则伤血。”治疗津血受损的病人,不应当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同理,当我们长期流汗过多,意味着津液流失过多,那么心血也会随之受损。大汗不止是伤血生理性出汗,如暑热、体力劳动、精神紧张等导致出汗,是津液外行皮肤的表现,同时也是邪气外透的途径,在一定范围内对身体是无害的。但近些年,因为运动而猝然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为什么会猝死呢?很可能因为学习、工作劳累过后,再运动大汗,不仅损及心血,还耗气、伤阳。心为阳中之阳,主管一身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过度出汗,耗伤的不仅是精血,阳气也会随汗液而脱出,导致大汗亡阴亦亡阳。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属于危证,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古人不提倡大汗淋漓,尤其是治疗疾病时,出现大汗的症状就要特别注意了。中医内科学,专辟一节研究“汗证”——就是探寻异常出汗。虚汗、盗汗、战汗等都是身体疾病的信号,“绝汗如油”,出绝汗就很危险了。汗出与阴阳、营卫、脏腑关系密切,此外,还受四时气候、情志变动、生活起居等因素的影响。病理性出汗,病机复杂,治疗难度较高,需要及时就医,辨证论治。总之,可千万别小看了你出的汗,流汗并不等于排毒,应警惕异常出汗,盲目地出大汗危害很多。这样出汗更健康不出汗不行,出汗太多也不行,夏天到底该怎样出汗?《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要“使气得泄”。夏季五行属火,火性炎上,万物蒸腾,必须出汗,方可使体内的火气得以宣泄。所以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该“适当”出汗。以身体微汗出最佳。夏季整天泡在空调房间不出汗,阳气不畅达,邪气不外泄,反而会感觉不舒服,还容易造成“湿困”,使人头脑昏沉,甚至憋闷。运动可以生阳,亦可以伤阳,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运动后微汗出,即表示阳气升发,营卫调和,有利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夏季锻炼身体,一定要把握这个度。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津液。夏天酷暑难耐,可不就是出汗会多一些,并不需要因此焦虑。一般出汗通过休息、补充津液,或者用益气养阴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缓解。盐糖水、热茶等都可以起到较好的补充津液效果。生脉饮也是夏季常用中成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补气敛汗、养阴生津的作用。文字整理/华蕾
返回列表夏天宝宝睡觉头出汗怎么办 宝宝出汗过多有什么危害
1 夏天宝宝出汗多的原因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白天运动量大,产生的热量多,机体没有能力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出汗散发出去,热量积聚在宝宝体内,宝宝晚间体温可达38℃左右。宝宝入睡后,产生的热量减少,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便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2 宝宝出汗过多有什么危害
1、营养元素流失。
汗多时,人体内必须的锌、硒、锰、铁、铜等微量元素逐渐流失,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成人体质下降。
2、免疫力下降。
汗多的人,平时易感冒,常见打喷嚏、鼻塞、流涕或纳呆腹泻。
3、消化功能减弱。
表现在胃口不好、厌食、消瘦等。
4、智力发育受制。
宝宝出汗日久,体内必需的元素慢慢丢失,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受损。而有一类人即使在大热天时一滴汗也不流,这种症状称为“无汗”。3 宝宝夏天出汗太多怎么办
第一,补水。
宝宝出汗太多会引起宝宝缺水,那么就要给宝宝适量的补水,如果宝宝不喜欢喝,可以根据宝宝的口味,在水里加点儿糖。
第二,适量补盐。
可以给宝宝吃点儿咸的东西,适量的被些盐份,因为出汗会带走身体里的盐份。
第三,补钙。
宝宝如果是睡觉的时候出汗多,那是缺钙的症状,那么妈妈们就要给宝宝适量的被钙了。
第四,尽量呆在凉爽的地方。
夏天天气过于炎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带宝宝外出,呆在有空调的屋内最好。
第五,洗澡降温。
每天可以给宝宝洗两到三次澡,给宝宝适当的降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手脚心出汗,到底是什么原因作祟?
很多病人在看病时,都会自述症状,比如最近哪里不好,大便怎么样,睡眠怎么样,饮食怎么样,但有个小细节,却往往被大家忽视——手脚心出汗。
临床上发现,手脚心出汗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年轻,甚至有些8、9岁的孩子,都会常常出汗。
我们都知道,汗血同源,出汗过多绝对不能忽视,那么手脚心出汗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中医认为手脚心出汗多是病症,属“汗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手脚凉但又多汗的人,属于阳气不足,造成的原因或是脾胃功能较差,对营养吸收不好。也可能是肾阳亏虚,这类人常浑身倦乏无力。
手脚心出汗兼有手脚心烦热的人,属血虚、阴虚。
手脚心出汗多而黏的人,属湿热,这类人往往口苦而黏腻。
另外,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虚实两种类型。白天爱出汗,中医称为自汗,与气虚有关;晚上爱出汗为盗汗,与阴虚有关。
手脚出汗是什么原因
(一)中医研究手脚出汗的原因:
中医专家提醒,手、脚多汗有可能是脾虚造成的。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当脾脏积了过多的湿气会引起多汗。正常的人会通过皮肤等器官将汗液排泄到体外,而脾虚的人则会水湿不循常道,会通过手、脚等部位排汗。这被称为异常代谢,也是脚汗过多引起脚臭的主要原因。湿热体质的人也容易出现手脚多汗,但二者的根本原因都是心脾两虚、脾气虚弱或湿热中阻引起的。
脾胃虚弱引起的手脚出汗
病因:如果平时若多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肝火旺盛伤了脾胃,可导致脾胃虚弱。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天生属于脾虚体质。当脾胃功能减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手脚出汗。
阴虚血热引起的手脚出汗
病因:有些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这属于阴虚血热。
(二)现代医学提出手脚出汗的原因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
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12%患者有遗传倾向。 诸多的研究表明手足多汗症患者的汗腺组织病理学无明显异常,汗腺结构无肥大,汗腺数目也不增多,因此,手汗症的发病机制不在汗腺上,多数学者认为手足多汗症是一种复杂的自主神经紊乱现象。另有研究表明手足多汗症不仅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有关,还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关联,而对于后者的研究目前极为少见。理论推测认为手足多汗症的发病机制在于胸交感神经节兴奋性亢进所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