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节气养生 | 处暑:暑气止,秋意至

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50°,为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处暑节气是在农历七月中旬,暑气将要散去,气温进入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反映气温由炎热转为凉爽的过渡节气。

民间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说,处暑时节的明显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一、节气三候

一候 鹰乃祭鸟

秋令金气肃杀,鹰感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捕获到猎物并不急着吃,而是会先摆放在地上,看起来就像是祭品一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

二候 天地始肃

“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指天地间开始弥漫萧瑟之气。

三候 禾乃登

“禾”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之意,五谷丰登中的“登”便是这个意思。处暑时节,各种农作物都先后成熟。

二、节气习俗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开渔——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处暑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民俗,到了处暑这一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民间吃处暑鸭还为讨个好彩头,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三、节气养生

早在春秋时期的著作《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强大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季。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季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阴。”因此,秋季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起居养生

“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处暑之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容易出现困乏的表现,化解“秋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以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以顺应秋季阳气的舒展,实现“秋季养收”的目的。《老老恒言》卷一中写道:“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类证要诀》说:“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同时,因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此时添衣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不宜一下添加过多,以自身不觉寒即可。

饮食养生

处暑时节雨水较少,气候逐渐干燥,很多人会感觉不适,如嗓子发干,干咳无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口唇干裂等“秋燥”现象。饮食上要预防秋燥,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蜂蜜、银耳、梨、百合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被誉为“百花之精”。

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

梨具有清心降火、润燥、镇咳的作用。可使“秋燥”得到缓解,醒酒解毒。百合味甘,性微寒,具有良好的润肺、止咳、解渴、安神等作用,极适宜在秋季食用,可煮百合水或百合粥来喝。

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处暑时节秋意渐浓,一派肃杀凋零之气,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在情志调养上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稳定,切忌情绪波动过大。

1、选用1-2包三清茶、养阴茶,作为日常代茶饮,或可每天早上将肺病符、燥符书于水碗中饮用,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2、穴位按摩:膻中穴,《黄帝内经》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按摩膻中穴可以调动人体的喜乐情绪,调理气机,宽中解忧。膻中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可以用指揉法,以拇指侧指置于膻中穴上,稍用力按揉,以略感酸胀为度,配合祝由医学点穴咒,每次按揉5分钟,也可配合太渊穴、鱼际穴、合谷穴一起使用。

3、对于长期室内工作、秋季抑郁者,可在早晚阳光偏射时,适当晒后背的督脉,以补充阳气。若平时有压抑和悲凉的情绪时,要及时、恰当地倾诉出来,不要压抑自己,特别是女性,如今体检常见的甲状腺乳腺结节,都与清志息息相关。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唐 | 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