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中的中草药:豆豉
说到豆豉,首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是老干妈豆豉油辣椒,是川府豆豉鱼,是豉汁蒸排骨,还是鸭溪豆豉火锅?
豆豉是以黑豆或黄豆为原料,利用毛霉、曲霉分解大豆蛋白质,继而加盐、酒,干燥,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
豆豉的食用价值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最早可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它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家常调味品,承担着食用价值,无论是蒸肉、炒菜、腌菜还是煮火锅,放上一点,美味成都和鲜味都得到了提升,深受大众的喜爱,如今也已成为厨房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豆豉贯穿始终,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 乃可甘嗜也。”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曾出土一罐“豆豉姜”,带出了“舌尖上的西汉”。唐朝时,豆豉已经成为做鱼、做肉必不可少的调料。杜甫就曾用诗句描绘过豆豉炖鱼:“豉化姜丝熟, 刀鸣脍缕飞 。”南宋诗人陆游在故乡绍兴写的《村居初夏》就提到喜食豆豉:“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
豆豉既可作佐料,又具有药用价值,当然作为药用的豆豉是用黑豆发酵而成,而且用的是淡豉。豆豉自古入药,历代医药书籍中均有记载。
古籍中的豆豉
唐朝孟诜所著《食疗本草》记载:“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二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渍。”
魏晋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记载: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
豆豉的药用价值
《中国药典》: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豆豉,性味辛,甘,微苦,入肺,胃经,具有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的功效。豆豉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证多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如感冒风热多用清豆豉,并配合薄荷、连翘等应用;感冒风寒则多用淡豆豉配合葱白等应用。豆豉配山栀有除烦的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闷的症状。
葱豉汤
出自道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风寒感冒初起的常用方。
症状:鼻流清涕、怕冷不出汗、鼻塞、头痛、舌苔白腻。
用量:带须葱白2根、淡豆豉约10克。
做法:放入500毫升水,加入淡豆豉,水煮沸2~3分钟后,再加入葱白,煮3分钟后即可出锅。服用具有通阳发汗的功效。
因为豆豉药性较平和,也适于7岁以上小孩的感冒初期服用。在民间,尤其是一些农村家庭会常备豆豉,遇有受凉引起的感冒时,常取豆豉与葱、姜同煎,趁热服下汗出即愈,对已学天师府祝由医学的人,可搭配感冒符或冷证符使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字编辑/华锦
返回列表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一个薄荷叶,心情不好用它,感冒发烧用它,连皮肤瘙痒也要用它
为什么一个薄荷叶,心情不好用它,感冒发烧用它,连皮肤瘙痒也要用它薄荷叶,相信大家即使没见过也听说过。其实薄荷叶不但是调味品、香料,还是中药里面发散风热药的代表,很多人都知道咽喉稍微有点上火,吃几个薄荷糖会凉凉的。身体起了些红疹子,肺热亢盛,
-
以花养人——栀子花开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初夏,正是栀子花盛开的时节。一朵朵皎洁纯净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头,清风拂过,白玉般的花朵随风摇曳,独特的花香让人顿觉清凉。栀子花不仅美丽幽香,它还是可食用可药用。今天就来说一说好看又好吃的栀子花。栀子花的药用价值
-
久坐,最温柔的慢性自杀,早知道早避免
坐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状态,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习惯于超长久坐,可以几小时一动不动。殊不知,久坐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对身体危害非常大,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列为:十大致病致死元凶之一。一、久坐伤肉《黄帝内经》早就有“久坐
-
以花养人——“百花之王”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我国特有花卉,原产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陵中。自南北朝起牡丹已经开始被人工栽培作为观赏花卉。牡丹不仅可作为观赏植物,同时也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牡丹的根、花均可入药,是不折不扣的“养生花”。牡
-
大病初歇,可以洗澡吗?
“朋友们,血泪经验,你们千万别洗澡啊!”“发烧一直出汗,身上很不舒服。到了第四天,实在头痒的受不了,就洗了一个澡,结果又难受了起来,头疼欲裂、发热、咽痛又回来了。”这几天微信群里不少人都分享自己的经历,提醒我们千万别在彻底好之前去洗澡,能忍
-
又到秋季,讲讲“肺”话
秋高气爽,干燥的风貌似乎成为秋天的代名词。随着秋季的到来,人们常常会感受到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脱屑等不适症状,这都是秋季干燥气候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秋季与肺气息息相关,而秋季的干燥气候容易侵袭肺部,而肺被称为“娇脏”,对于暖气和寒气都很敏
-
药王孙思邈的饮食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一生治病救人无数,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相传他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他深谙养生之道,他的饮食养生观念既体现了《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