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健康学堂:夏季到了,你对出汗了解多少?
夏天到了,气温一天天升高,也到了出汗的季节。说到出汗,大多数人认为,出汗是好事,有利于身体排毒,还可以减肥,也有人说,出汗是身体“虚”的表现,针对这个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认识?今天就从中医角度,给大家说说关于出汗的那些事。
一、中医眼中的汗
《素问·阴阳别论》中有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这是中医对汗产生机制的最经典的阐述,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肺)达于体表而成。其中阳气是汗出的动力,津液为汗出的物质基础,玄府(汗孔)为汗出的门户。可以把汗比喻为水烧开后的水蒸气,水烧开后把盖子拿起,上面有许多水珠,这就相当于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血汗同源”的说法;而且又为心之所主,故也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在《素问#183;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藏化液,心为汗”。虽然出汗乃是平常事,但有经验的医生就能从出汗的情况中看出端倪。
二、健康出汗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中有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运动健身,都会导致出汗,正常的汗出,具有排泄废物,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发散阳气,调节体温及调节呼吸等生理功能和生理意义。
对于修道炼丹法的师兄,在打坐过程中,会出现身体发热而汗出的现象,这属于身体排毒的过程,随着修炼的不断深入,出汗也会从大汗到微汗,意味着身体的不良能量会越来越少。
三、病理出汗
病汗是指异常汗出,是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等功能的异常或邪气引起腠理开阖失司所致,最常见的就是自汗、盗汗和无汗。
1、自汗
白天时不时就出汗,或者是醒的时候经常出汗,运动的时候尤其明显,休息之后缓解不明显,这类症状中医称为自汗。这种人还经常出现气虚的表现,比如怕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不爱说话,言语低微,感觉整个人都很疲惫,甚至出汗的时候并不是感觉到热,而是感到冷。
中医认为,现代人熬夜、过食生冷、过用空调、滥用抗生素、工作压力大或者久病体虚等均会过度耗伤阳气,导致阳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表阳虚而不守营阴,营卫失和则汗出。故而自汗多见于畏寒、神疲乏力者,属阳虚、气虚之症。
2、盗汗
还有一类相反,夜间出汗,或者说是睡的时候出汗,表现为睡觉时偷偷摸摸出汗,患者不知道,醒的时候汗就止了,中医称为盗汗。这类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口咽干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阴虚之人虚热偏盛,入睡后卫阳入里,与虚热重合,虚热更甚,肌表失固,虚热迫津外泄,故而睡时汗出,然醒后卫阳复出肌表,虚热减弱,肌表固密,故醒后汗止。因此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之人。
3、无汗
大概还有很多人羡慕那些不出汗的人。特别是大热的夏天,汗啧啧的出现在在工作或者社交场合总是会让人觉得十分尴尬。但殊不知,无汗其实不是个好现象,多是犹豫汗孔闭塞,邪气阻滞汗毛孔导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183;问汗篇》里记载:问汗者,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所以,无汗者多是皮肤腠理邪气满盛、兼有头项强痛脉浮紧之人。
4、其他
其实有关出汗,还可以根据爱出汗的部位来判断,比如有人爱鼻头出汗,有人爱胸口出汗,两肋出汗,两胯出汗等,手心脚心出汗、半身出汗等……
还可以观察出汗的颜色状态,有些人爱出黄汗、油汗、血汗等,以及所出汗伴随有异味……
还可以观察出汗时的时间,比如有人爱吃饭时出汗,有人爱睡觉时出汗……
还有些自汗、盗汗、冷汗、战汗(边出汗边颤抖)等等……这些都是体内阴阳失衡的外在表现,解决办法最好还是咨询医生,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施治调理。
四、“汗法”治病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有病,就是因为邪气内侵,且病邪停留在皮表,使邪气外泄,病自然就会好。出汗,又称“汗法”,也是中医治病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1、发汗解表。病在表浅,最适合用出汗的方法治疗,这也是老百姓所流传的说法:“受凉了,发发汗就好了。”特别是小孩,受风寒袭表,若未及时调理,寒邪会由表及里,此时身体阳气为抵抗寒邪就会出现发热症状,将寒邪由里往外排,但由于寒邪阻滞汗孔,腠理闭合,排寒途径受阻,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辛温解表驱寒的药,如红糖姜水,孩子喝下后会促使汗孔打开,寒邪随汗出,寒邪散,温度也就降了,这属于中医治症的发汗法。
2、发汗透疹。比如患有水痘、麻疹、风疹等疾病,需要通过清热解表、通过发汗的方法能使得体内的疹毒诱发出来,疹消病愈。
3、发汗消肿。临床多用于肢体局部有水肿实证而兼有表症者,以通过汗液的透发,来消除病患处积液。
根据现代分析,汗法具有排泄毒素改善体内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及排泄病邪抑制细菌、宣肺利水等作用,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具体情况还请咨询医生后使用,切不可盲目使用汗法。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十问篇”,后人改成了《十问歌》,其中开头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在中医问诊中的重要性,从出汗的情况,就可判断疾病病邪的性质及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对于普通人,学点传统医学,就能通过自己的症状提前发现身体健康问题,并及早就医进行身体的调理,而非等到器质性病变后再去治疗,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畸形的健康方式,认为暴汗有助于减肥,却不知道暴汗更伤心脏,这也是为何常会听到年轻人在健身暴汗后突发心脏疾病,殊不知出汗太多会伤津耗神,影响心脏功能。
善待心脏,请正确”出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