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文化

清明节文化漫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清明》,因为诗句音节和谐圆满,描绘景象清新生动,意境优美而广为流传,诗的主旨就是围绕清明节而写作的。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有许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既是民俗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的却只有一个---清明。2008 年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13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说起清明节,人们就会将其与寒食节联系起来,甚至说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来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 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顾名思义寒食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因此寒食节亦称禁烟节,这是我国唯一以饮食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有 3 天、5 天,甚至长达一个月。

寒食节的由来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有一群人跟随着他漂泊,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取得了晋国的政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封官时把介子推落下了,介子推愤而带着他母亲躲到了绵山,晋文公悔悟,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火焚而死。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就是传说中“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初时只是禁火、吃冷食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插柳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插柳于坟、折柳枝于户、戴柳枝于头或系衣带等。

历史上都有哪些习俗?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至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假三天。”因此,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并被列入了国家的法定假期。

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上述习俗因融入清明节得以延续,最典型的是踏青、扫墓祭祖。其实扫墓祭祖这个习俗起码周代就有了,《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郑玄注 :“祭墓为尸,或祈祷焉。”意思是说祭墓是为了祈求先人的护佑。到了唐朝,朝廷几次下诏定扫墓为“五礼”之一。《新唐书》载:开元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寖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拜扫,就是扫墓、上坟。唐代还将其编入《开元礼》中。由于朝廷将上坟扫墓列入吉礼,扫墓遂成为清明节重要的习俗。到了清明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唐薛逢《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扫墓诗最有名的当属宋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踏青,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和煦,风光满眼,所以踏青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明节人们都会放松一下身心,去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清明”更是一种天、地、人、物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

《太平经》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就能够万物生全、谐和安宁。而且“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可以真切感受到生命自我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精神自我将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

清明节也是道教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日子。从宋代初期开始,朝廷官方的清明祭仪逐渐采用道、释仪式。而道教仪式作为清明祭的主要载体,应始于明朝时期。据载,“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来清朝官方亦承继了此一传统。因此明清时期,道教城隍庙宇举行的“三巡会”,就成为清明节正式大型的祭祀仪礼活动。“三巡会”主要包括祭厉坛、城隍出巡等仪式活动,从京师到地方,皆有规模很大,热闹非常的祭祀、表演。

“三巡会”主要功能是“祭厉”,即专门祭祀、抚慰无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这恰与许多地方、民间的古老的“招魂”、“野祭”习俗相契合,因此,“三巡会”可以说是道教对古代中国民间清明悼亡的一种仪式整合形态。受此影响下,后世许多地方民间清明祭祀仪式活动也多与“三巡会”相伴而行,融为一体。

在当代,道教清明节举行的主要仪式活动是“清明普度黄箓法会”,属于专为超度亡灵而起建的度亡道场,法会打醮三天三夜,为民众提供清明祭祀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仪式需求。宋代高道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言:“(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这一道教仪式所支持的清明节习俗活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广泛。

综上所述,清明节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慎远追思、祭祀先祖的重要日子,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恪守伦理道德,体悟生命自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字整理/华汛返回列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