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咳和嗽不同,你治对了吗?

中医学认为,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肺痈、肺痿、风寒、风温等病证都可见咳嗽的症状,《黄帝内经》中不仅列专篇《咳论》,还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中医学对咳与嗽的认识

《黄帝内经》全书共有39篇出现“咳”字,但仅在“阴阳应象大论”等4篇中出现“嗽”字,《内经》论咳要么单言咳,要么言咳唾、咳喘等,咳嗽连用仅4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多提及咳而不言嗽,显然只将咳作为一个症状,《金匾要略》“肺痿肺痈咳嗽 上气病脉证治”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中,肺痿、肺痈、留饮等病皆可出现咳嗽。可见汉以前中医学已经意识到咳与咳嗽、咳喘有所不同,但并未对咳、嗽和咳嗽有何不同进行严格的界定与区分。

从概念上对咳、嗽及咳嗽进行区分的首先是金代的刘河间,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中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后世医家大多同意“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之说。

咳与嗽是两个概念,治疗时也应区分

“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有声有痰曰咳嗽”。咳,是因为气道出现一种发痒的感觉,自觉不舒服,此时需要“运动”一下呼吸道,气流与气道产生而“咳”、“咳”、“咳”。因为呼吸道中没有过多的分泌物(痰),所以不会出现痰声。比如我们有时在厨房里炒菜炝锅时,当闻到辣椒、花椒等油烟的时候,受到刺激也会“咳”起来。

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认为,“咳是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脾湿动而为痰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嗽”证“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这些古人的记录看出“嗽” 是由脾导致的,是一种痰湿症。嗽虽然排出痰浊黏液,但却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所以把咳和嗽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因为脾土生肺金,脾生成的一种精微(营养物质)上给予肺,滋养肺脏,这也是为何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感冒咳嗽。对于长期咳嗽不愈、咳痰多的病人,在治疗上要加以治疗脾胃。

中医治疗咳嗽首先要分清顺逆,再因势利导。不能只顾着镇咳、止咳,一味地使用抑制中枢神经的止咳药只能让病人感觉不到病痛而并不是治愈病痛。按照治病求本的原则,除了要助肺排痰,还要提高消化功能,切断源头,节饮食、消积滞。

【三子养亲汤】助脾胃止嗽

三子养亲汤是很好的消化寒痰食积的方剂,苏子降气化痰,白芥子促痰外出,莱菔子下气祛痰、导滞。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李时珍认为,萝卜“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降则定痰喘咳嗽……皆是利气之效。”而其根茎更是有“地人参”的美誉,除了有“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的药效。它还可当作食材,同羊肉、银鱼煮食,治痨瘦咳嗽,同猪肉食,可以温中补不足。再有提醒大家的是萝卜四季皆有、种类繁多,而有补益功效的萝卜,必须是秋冬季尤其要霜降之后采摘为佳,皮薄肉细,汁多味甘,鲜食脆嫩,熟食鲜糯,长于黄土者为佳。

【枇杷】清肺热止咳

古人认为枇杷其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乃是佳品。因为它的叶子和琵琶形状相似,所以被称为“枇杷”。中医学认为其性味甘平,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

枇杷叶是临床中的常用药,既能清肺热,又有祛痰和止咳平喘的功效,适合于肺热的痰热咳喘。李时珍认为:“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通过下气使气逆引起的呕、渴、咳等自然会治愈。

与川贝、冰糖一起熬水,能够增强润肺止咳的效果,方法简单、老少咸宜,另外还可以做成蜜饯、糟收久藏食用。常用的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就以枇杷叶为主要药物。这种蜜膏能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适用于肺燥之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等症状。枇杷叶还能够降逆止呕,也就是说通过其苦降之性,既能降肺气又能降胃气。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