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有路径之意,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之意,比经脉细小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和体表之间,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

古人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存在,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而这每一经络又与内在脏腑相关联,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才构成一个整体。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便是经络学说。它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是针灸推拿的理论核心,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的起源

经与络二字最早分别见于《庄子》、《史记》与马王堆帛书中。而“经络”作为一个整体词汇最早出现在《汉书》中,“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经络”作为一种人体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并且《黄帝内经》还对经络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概念,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

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也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推进。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针灸甲乙经》记录穴位名称349个;宋代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的《十四经发挥》成为后世诸多经络论者的主要参考资料;明代的《奇经八脉考》是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清代的《针灸大成》所载经络穴位更为丰富。

近现代,医者们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多种假设,促使经络学说有了新的发展。

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足见经脉学说的意义不仅限于针灸与推拿,在对中医临床各学科中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与中医内科学:主要体现在外感热病。《素问•热论》中对寒邪侵犯人体后出现的三阳三阴经症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如“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日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这是对三阳经症的论述;《伤寒论》中充实了六经辨证的内容,如对太阳病提出了用麻黄汤治太阳表实的伤寒症,用桂枝汤治太阳表虚的中风症。如对阳明经腑同病的挟热下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肺热于大肠的喘而热痢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等等。书中又根据“三阳经络有病,可汗而已”的理论,对三阳经症提出了辛温、辛凉、和解等不同汗法的治则;《金匮要略》中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是从病因方面说明了外邪侵入人体,由表及里,再通过经络侵入脏腑,从而发生内脏疾病;叶天士在经络营卫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说,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见解,并且指出在卫气营血四者之间,卫以气为本、营以血为本,四者各司其职,否则必以致病。由于温病的传变非常迅速,所以与伤寒六经辨证的方法在表面上略有不同,其实都根源于《内经》的经络理论。

与中医外科学:历代外科医学家对经络学说都十分重视。病理方面,《外科启玄》中指出“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脉、肉、筋、骨,共则形成,五体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应脏璐,如外有疮疡,可以知经络所属脏腑也”;论断方面,可以根据经络分布的区域部位来确定疮疡的发生与何经有关系,并以此判断症情。如发生在阳经部位属阳症较多,发生在阴经部位属阴症较多,发生在眼部则涉及厥阴经,发生在鼻部则涉及手太阴经等;治疗方面,《外科准绳》中指出 “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方向,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因此历代外科医家在治疗用药上特别强调要分经用药,要 以十二经气血多少来决定攻补,气多则要行气,血多则要破血,气少则要托补,血少则要用滋养等,再者要使用引经药,以增加其疗效。

与中医妇科学:《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历代医者在论述女子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时,把任脉与冲脉作为论述女子生殖功能成长与衰退的理论基础。除了任冲两脉在女子生殖功能中起主导作用外,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带脉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四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子生理生殖功能体系。

经络养生

《灵枢•经别》篇中言“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是对经脉重要性的概括总结,也凸显出经络在养生保健方面的重要性。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一致。经络养生就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等方法对人体的经络系统进行调理,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保持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于针灸的养生内容,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开创了先河。如《灵枢•逆顺》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素问遗篇•刺法论》有云“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金匮要略》亦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扁鹊心书》也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也可保百余年寿矣”。关于推拿按摩的养生保健作用,很多医书都有记载。如《圣济总录》提出“凡小有不安,必按摩妥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

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上也非常广泛。临床经验总结出针刺四神聪、神门、太溪等穴位,对改善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效果显著;针灸足三里、内关、合谷、大椎、气海、关元等穴位,有明显的养生抗衰作用,若再配合使用其它腧穴,可内调五脏六腑,外理四肢百骸;运用经络按摩,在头面部开天门、按揉五经,在颈肩部按揉肩井穴、风池穴,在腰背部拨揉膀胱经,对调整纠正机体亚健康状态有明显作用;运用推拿手法在腹部的中脘、天枢,在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以及腿部的足三里进行推拿,对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的效果显著。

可见,从古至今的医家们非常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更是证明了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养生来预防未病。

《扁鹊心书》言“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虽然现在的我们还不能从形态学上证实经络的实质,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却能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描绘的非常详细,并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始终为我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一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它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三类。五脏即指心、肝、脾、肺、肾而言。六腑即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而言。奇恒之腑即指脑、女子胞、胆、髓、骨、豚而言。

脏腑学说,就是饼究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个学说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个部分。其一,是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其二,是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因此,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包涵着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例如:心脏,它除了代表解剖学的实体外,还包括大脑等方面的某些功能。所以中医学的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好几个西医脏器的功能。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故而,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其脏器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是在生理与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中医的脏腑学说重视脏腑的生理及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而不重脏腑之形。古人把脏腑二字称之为“脏象”,就是一个明证。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就用甲骨文字记载了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知识。所以祖国医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大的贡献。中医学不愧是我国医学的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医学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认,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等。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与洽则等七个方面。然而其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一)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其它理论存在的依据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而阴阳五行学说,是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学说;用来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和病理的。如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的正常状态或病态时,是以脏腑中阴阳的变化为基本立说之点。五行学说在解释人体的正常状态或病态时,是以脏腑中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的变化为基本立说之点。所以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借助于它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围绕着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来阐发人体的生命活动。再如病因病机学说,主要是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因此病因病机学说中所论述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内容与脏腑和经络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它如诊法、辨证、预防与 治则 学说,都是根据脏腑、经络的变化而总结出来的

(二)、腑与经络是中医学理论存在的物质基础

从人体的组成来看,人的组织结构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器官,沟通人体的表里、上下的通路。脏腑与经络的有机联系,不仅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组织系,而且能够反映机体的异、常变化。中医学理论要阐明的是人体生理与病理活动的若干问题。中医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促让机体的长寿。所以没有脏腑和经络的活动变化,中医学的其它基术理论就不可能形成。从医学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其它基本理论,如果脱离了脏腑经络学说的内容,就会成为缺乏物质基础的空洞的理论。只有脏腑与经络学说相结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本观点。因此脏腑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经络?经络的实质是什么? 对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经络学说,人们一直抱有神秘感。因为它是在解剖状态下不能够看到的东西。所以,对于什么是经络,经络是否真的存在,它的实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也是普通人非常想了解的奥秘。我虽然从事中医专业三十多年,对人体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生理功能,在理论上掌握娴熟,信口拈来,但那不过是一种书本式、教条式的理解,均属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真正对于经络的存在,有深刻的体会,并对经络实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是近几年来从自我修炼中得到的收获。 (一)从气感中感知经络的存在如果说,过去我对于经络是否存在的问题,迫于自己所从事的是中医专业,这样就不得不接受和认可它存在的话,那么,我现在则完全可以自信满满地说,经络的存在绝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这些年的练功体验,让我充分感知到了经络的存在。要说对于经络存在的感知,首先必须提到的是气感。什么是气感?所谓气感,是指练功者经常能够感受到的真气在体内流动、运行时所带来的主观感觉。气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热感、凉感、痒感、肌肉跳动感、麻木感、电流通过的感觉感、震动感、蚁行感等等。其中多以温热感为明显。有时温温发热,如太阳暖照;有时如温水沐浴,倾泻而下;有时又如热气团弥散。它们在局部产生,并常常沿着某一路线流动运行。在练真气运行法以前,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气感的产生是意念主导的心理现象。而真气运行法,采取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练功原则。开始,我根本不相信在顺其自然、没有以意领气的条件下,真气真能沿着某种线路自动运行。为了证实真气运行的确具有客观规律性,我开始了自我封闭式训练。每天练功后,仔细体验自己练功时真气流动的感受,并把它们写成练功日记,详细地进行记录。当我有了实修的体验,然后再把这些体验记录和论坛里功友们的练功记录进行对照时,常常吃惊的发现,很多我体验到的感受,别人也完全相同。这种可重复性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气感的真实。就这样,一次次的应验,一次次震撼了我,最后彻底将我说服。使我对气感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既然不同的个体,真气活动有着共同的规律性。那么,真气流动的路线是什么呢?我开始思索。经络,是经络,它们正是我想要证实的经络!我一下子恍然大悟。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我又进一步为这个想法的成立寻找依据。中医对经络系统的定义是: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气是在经络中运行和流动的。那么我所感受到的气感路线,不就是经络存在的证据吗?再细细想来,其实就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简单问题,通过我的练功实践,再一次将它证实而已。这样一来,我完全接受了经络的客观存在性。在小周天疏通之后,真气开始灌注大周天那些日子里,只要我静静的意守丹田,就经常能感受到真气沿任督二脉小周天和大周天的流动。同时,我的身体也在逐渐的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变化,有些让我欣喜,有些则让我惊奇。 (二)我看经络实质从气感中感知到经络的存在,让我对这个问题再毫无疑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通过练功中气感流动的感知,我体会到经络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如蜘蛛网一样星罗棋布的网线,把庞大的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经络通过各种径路的沟通联络,将人体各部有机的整合成一个整体。由于经络系统是一个联络系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人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但经络不是血管,经络的概念与血管完全不同。经络中运行的是真气,血管内流动的是血液。血管是现代医学名词,相当于中医的血脉。血管的存在是具体的,是直观可视的,是一个解剖概念。而经络的存在却是抽象的。与血管静态的解剖性存在......>>

问题二: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通过诊察经脉,还可以判断死生预后,诊病治病。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经络”这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全书。“经”指的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络”是这些大路线上的小分支,在小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经”和“络”形成了一张人体经络大网。这张经络大网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连于脏腑,外接于肢节,连贯全身,使人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问题三:经络是什么?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

问题四:什么叫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通起来,包括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部位而定的,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后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其中隶属于五脏,循行四肢内侧的称阴经;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而分为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循行的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这样,通过十二经脉的互相联系,气血在经脉中互相贯注,始于肺经,终于肝经,循环往来,周流不息。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不直属于脏腑,除任、督脉外,没有专属穴位,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任、督、冲、带四脉。任脉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冲脉挟脐旁上行,络口唇,带脉环行于腰间。   奇经八脉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与渗灌的调节作用

问题五:经络究竟是什么 古人说的?人体里究竟有没有这个超越现代医学认知的神奇的生理系统?? 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止关系到医学,也将会对我们的很多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西毒欧阳锋逆转的经脉,以前最近热度较高的葵花点穴手,这些颇有噱头的武功真的有理论基础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重要性在古人对于人体的认知中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包括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在经过了现代人用物理、化学、生物新技术的反复研究后,这个系统已经变的愈加的神秘和高深,这个肉眼看不到的超能结构到底存不存在???      穿越层层迷雾,我们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让我们了解:经络是如何产生的、古人的经络图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真正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作为实据来证明经络存在的东西只有一种:古人留下的书籍和图谱。这样的证据显然是太少了,古人有没有可能犯错呐?他们曾经认为天圆地方,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跳大神可以驱魔治病,等等等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留下的是正确的东西吗??      让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石--《黄帝内经》中的几段经典文字吧,这是研究经络最可靠的依据,我想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    看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概念,精、脑髓、骨、筋、肉、皮肤、胃、血都是明确的实体,那么脉道呐??--承接上下文看应该是指血管。      2.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    --------------------------    这段文字写得不错,在公元纪年前后我国古人就有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骄傲,解剖一词即来源于此句话。注意看,脏、腑、谷、脉,都是可以量化,古人说的很明确,大小、多少、长短,这就意味着古人指的都是实体,而不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哲学概念或超能结构,这一句话实在太重要了。同样,在这一句中,脉也是与血紧密相连的。      4.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暨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古人从来没有什么纳米、生物递质、生物电传导这样的概念,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大小、多少、寒热、温凉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标准。如果能够保持理性,稍稍剥离一些自认文化古国的虚荣心,我们就能很客观地做出判断,古人在说经络的时候,其实指的就是血管、神经这些东西,他们就是用“经络”这个词来指代那些肉眼能看到、线索状的、里面流着血液、或者一碰会痛的结构的,古人不傻,虽然没有人的解剖,可是有家禽的屠宰和古代的战争,他们肯定见了过心脏、胃、肝、肺、肠这些脏器,所以有了这些脏器的概念,那么经络的概念还会是空穴来风吗??古人曰:“血行脉中”,古人认识到了血液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这个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容易的,而又发现了血液流在“经络”中,那么经络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古人的解剖探索被各种宗教和礼法所限制,自两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后一直到清代的20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做出像样的系统解剖记录,而清代人的知识水平竟然连两 *** 都不如,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分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于是通通以经络代指了事,而血管或神经的分布图自然......>>

问题六:晚上10,至12点是什么经络 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
解释一下“三焦”,“三焦”的“焦”代表小鸟,下面的四点水代表火。那么我现在再问这个火,应该是大火还是小火?因为上面是小鸟,所以应该是小火。这是属于少阳火,这个是火的相。什么是“三焦”?关于“三焦”有很多的解释,现在基本上定论是这样的,“三焦”就是人体的上面的胸腔是上焦,中间脾胃是中焦,下焦是肝肾,三焦性质是温的,而且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
“亥”字解:上面一长一短代表一阴一阳,下面是一个女人怀孕了,后面是一个男人搂着这个女人在睡觉。古文中的“亥”字千万别小瞧,它代表新生命的重新孕育。到了亥时你就是懒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它和少阳是相关的。这两个时辰都是阳的最初的那一点生发,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大家最好的休息的方法,最起码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做到,晚上10:30一定要睡觉,而且要睡得要像猪一样的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天24小时12时辰。从亥时开始,生命进入了新的轮回。
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
这个时候是胆值班,不说的胆囊,而是胆经。胆经在身体的两侧,从手臂开始。胆决定生发之机,比如两鬓斑白,实际上就是生机慢慢弱了,这就是胆经的问题。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晚上吃完饭8、9点钟以后,就有点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想吃东西了,总得在屋子里找点食,而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而不是你自己精神了。晚11点,生机已起,不要吃东西,伤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最好在11点前睡觉,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睡觉养阳气。有的人说夜里11点到1点工作质量是最高的,实际上你用了人体最宝贵的东西,等于用生命来换工作了。

问题七:人体经络和人体穴位有什么区别 经络――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穴位――分布在经络上的点。通俗的说:经络就像地铁线路,穴位就像各条线路上的站点。

问题八:经络到底是什么,请详细解释一下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 *** 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 *** 、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 *** 时,这个 *** 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 *** 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问题九: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通过诊察经脉,还可以判断死生预后,诊病治病。
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经络”这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全书。“经”指的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络”是这些大路线上的小分支,在小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经”和“络”形成了一张人体经络大网。这张经络大网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连于脏腑,外接于肢节,连贯全身,使人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