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道士的牙齿都那么好?(文末附方法)
在传统医学看来,牙痛只是一个症状,说明身体内部出现了状况,而以牙齿疼痛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要真正能“治”牙疼,首先需要通过牙疼的表现,辨证出引起牙疼的原因,再从脏腑根源上去进行治疗。
一、牙疼在古籍中的记录
医学经典《灵枢·经脉》中有“牙痛”的记载:“大肠和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这是国内关于牙痛症的最早记载。
古籍医学中对牙疼起因的记录也有不少,《外科大成》中记载:“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两旁为牙,上属阳明胃,下属阳明大肠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之脉入于上齿龈中,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牙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包括《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皆有密切关系。
二、当代道医对牙疼的认识
根据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不同,牙痛可分为胃火牙痛、肠火牙痛、肾虚牙痛及虫牙痛。
1、胃火牙痛,属最痛的一种牙痛,多因胃火亢盛,热邪侵犯牙体及牙龈,邪聚滞留,淤阻脉络而产生牙痛。因下牙与足阳明胃经相连,疼痛以下牙痛为主要症状。
牙龈红肿、牙齿阵痛,受热加剧,遇凉痛减,齿痛连及头部面部,伴有口臭,舌红黄腻、口苦、发烧、便秘等症状。
道医小妙招:颊车穴、内庭、手三里
牙痛发作时,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尤其疼痛感剧烈的穴位,可延长按揉时间。
2、肠火牙疼,由大肠的实火上炎造成,因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的是“儒上齿中”,以上牙疼为主要症状。症状如胃火牙疼。
道医小妙招:合谷、曲池、手三里。
合谷是治疗肠火牙疼的特效穴;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连接到大肠经气,能排毒清热。疼痛发生时,不定时按揉穴位,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3、肾虚牙疼,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多属肝肾两亏,牙齿得不到足够的滋养,阴虚导致阳亢,出现虚火上炎,灼烁牙龈,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齿浮动而痛。《辨证录》卷三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以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上冲,非实火也。
疼痛不明显,但时间较长,一直隐隐作痛,时轻时钟,牙龈一般没有红肿,牙齿根部又松动的感觉,午后疼痛加剧。
道医小妙招:合谷、手三里、太溪。
合谷手三里治标,太溪补肾阴为治本。太溪穴可每天晚上泡脚后按揉5分钟,合谷和手三里不定时按揉以减轻疼痛。平时可泡枸杞茶喝,或熬枸杞、山药粥喝。
4、虫牙痛,即龋齿痛。民间有“捉牙虫”一说,流传于湖广地区。最早关于牙齿疼痛的记载,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苏美尔人以楔形文字记录了,牙齿内有牙虫作怪,破坏牙齿内部引起疼痛,中国民间的“捉牙虫”,有的是以药物从眼睛滴灌,有的是熏烟从耳朵灌注,也有以葱籽或韭菜籽焙糊,直接口含糊籽的浓烟再吐出,来治疗龋齿的,但这种治疗手段,随着当代医学的发展,龋齿的治疗手段更加安全、卫生、多样,所以民间土方逐渐被人所遗忘。龋齿主要是由于生活习惯不佳所导致,及早去医院治疗,有齿洞一定要填充,避免牙齿内神经暴露出来,食物或饮料刺激或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即可以解决。
上面几种牙疼情况,虽然原因不同,但排除病因后,每天饭后可用温咸水漱口。牙疼期间饮食清淡,紧烟酒和辛辣食物。
三、古时候道医如何养护牙齿
答案是——叩齿。
唐朝百岁道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医陶弘景,年过八旬,依然牙齿完好,身体健壮,他主要的健身方法也是叩齿。明代道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了他自身实践的叩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 , 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 , 则肾气亦赖以摄 , 非但固精 , 亦能坚齿 , 故余年逾古稀而齿无一损。”
综合看来,一是清晨起床后叩齿三百次,二是平时也可以轻轻咬紧牙关强健牙根,三是在小解排尿前咬定牙关,便溺后再轻轻松开,这三种方式如能坚持,无论年岁如何,都能保持一口整齐、有力的牙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