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夏季我们应该怎么吃

长久以来,不少人对中医的固化印象就是在采药、制药、熬药,然后捏着鼻子喝药。其实,在我们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医理论、医药文化,同样在外科方面的医疗技术也同样凝结了我们先贤的智慧。

夏季指立夏到立秋前,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内经》认为,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情变化都产生不同的影响,应依据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调节人的饮食,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这样才能不断顺应自然的变化,天人合一,保生常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物是人体化生水谷精微及气血精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各种食物的合理搭配会对人体的精气有补益作用。在《内经》看来,五味与五脏相连,食物的性能和药物的性能一样,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内容,可以依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对人体产生作用与影响。也可依据食物或药物性味的特点,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纠正或调和人体各部分不协调的状态。

夏季属火,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炼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做到保护体内的阳气。因此,要防止因为避暑热而过分贪凉,从而损伤体内的阳气,而暑为夏季的主气,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使腠理开而多汗,故在盛夏应重在防暑邪。湿为长夏的主气,尤其在南方,炎热而多雨,或因居处潮湿、汗出沾衣、淋雨涉水等感受湿邪而阻滞气机,伤脾阳致使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故在长夏应重在防湿邪。

结合夏季气候特点,夏季伤食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导致:

一是过食寒凉。夏季适当食用一些寒凉之品可帮助抵挡酷暑,但过食寒凉则会损伤脾胃阳气,甚则伤及五脏六腑之阳气,且现在普遍使用空调,两之邪内外相引,更容易损伤人体阳气;

二是过食辛热。在夏季适当进补一些助阳之物对人是有益的,但是人们往往以妄为常,在暑气酷烈之时,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无异于火上浇油,耗伤人体之阴液;

三是过食苦。夏季除暑气酷烈外,湿气也很重,苦能清热燥湿,不少人在夏季大量食苦以清热燥湿,殊不知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心火正旺,苦味属火,肺属金,苦味会助火克金,令肺受病。因此,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夏季饮食调养是迫切需要的。

那么夏季的饮食调养应该怎么做呢?

健脾养心。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以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可用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辛凉散发或苦寒清暑的中药泡茶饮,以利心火,散暑热;可服用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等健脾中药,既养脾胃又祛暑湿。

减苦增辛。少食苦味以免心火过旺,多吃辛味的萝卜、葱姜蒜等具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功用的食物,补益肺气。夏季出汗多,可适当食用绿豆汤、酸梅汤等酸涩咸凉之品,消暑解渴;或凉拌菜中适当加点酸,以收敛止汗固表,兼顾生津止渴开胃。

饮食清淡适当的冷饮能消暑解渴,帮助消化,促进食欲,但需节制,不可贪食伤了胃阳。多吃清淡宜人的时令果蔬,如苦瓜清热解暑,明目解毒;绿豆清热消暑,利水解毒;西瓜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黄瓜清热止渴,利水,解毒;番茄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既有营养又有预防中暑的作用。

均衡营养。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加速分解,所以要保证蛋白质供给,常吃瘦肉、鱼、虾、蛋、奶、大豆。出汗多会导致维生素、水分及钠、钾等元素大量流失,因此,应适当多食猕猴桃、橘子、番茄等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出汗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

总而言之,不论哪个季节,都应做到饮食宜暖,胃喜暖而恶寒。在夏季更应注意保护人体的胃阳之气,补充津液,另外,还要注意防暑防湿,少食厚味辛辣助火之品,也不宜为清暑热而过分贪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切忌过饥不进食或随时随意进食,这样就会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能力下降。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有季节变化,每天也有时辰更替,应该善用饮食调节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使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