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医研究院首页
  2. 道医养生

首席补气要药——黄芪

最近有位朋友在用黄芪煮水喝,喝了几天遂来找小编询问,为什么喝了几天又是上火又是头晕失眠的,这黄芪不是补药么?黄芪确是补药,但补药也不是人人皆宜的,更不是随便吃随时补的。本文便带大家认识一下黄芪的正确用法。

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黄芪在古时的本草书籍中被称为“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所以后世皆称黄芪为“补气药中的长者”、“补气诸药之最”。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是将黄芪洗净切片晒干而成,炙黄芪则是将生黄芪加蜜拌炒晒干而成,两者的功效主治略有不同。生黄芪主要作用于益卫固表。益卫是指补益卫气,固表是指增强体表抗病能力和控制汗液排泄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不同的“气”在组成分布和功能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而卫气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而运行全身,具有保护机体、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以及调节和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这三种主要作用。所以生黄芪具有提高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体表调节和控制汗液排泄功能等作用。炙黄芪主要作用于补气升阳。补气是指补益人体的正气,升阳是指具有能够升举阳气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脾具有运化水谷的功能,并将吸收后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的各个部位以滋养机体。当脾气有轻度虚损时,会出现面色萎黄、头目眩晕、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大便溏泄等症状,可以用炙黄芪配合白术、茯苓、甘草等补气健脾的药物进行治疗。当脾气严重虚损时,就会出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及脱肛等现象,中医称其为“中气下陷症”,此时就需要用具有“升举阳气”功效的炙黄芪配合柴胡、升麻等中药进行治疗。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除却上述的益卫固表和补气升阳这两大功用外,黄芪还具有利水消肿和墙长心脏的作用。利水消肿(生黄芪):当脾气亏虚时,机体易出现浮肿等症状,而生黄芪既能利水以治标,又能补气以治本。在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水肿时,常与白术、陈皮、茯苓等同用。强壮心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有明显的强心功效,并且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及保护心肌等作用,并且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延缓细胞衰老。黄芪食疗方黄芪是一味多功能的滋补药,气血不足、免疫力差的人群如用黄芪滋养补益,会有很好的效果。现推荐几款简单易做的食疗滋补方供大家选用。黄芪粥:用生黄芪20克,水煎20分钟后滤出汁液,与100克糯米熬煮成粥,可补中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黄芪炖母鸡:生黄芪30-50克与鸡同炖,可用于女性因气血不足导致的气短心悸、月经不调等,尤其对于产后的气血虚损有较好的效果。黄芪红枣黑豆汤:先将40克黑豆煮烂,再放进生黄芪20克与10枚大枣同煮,有补肝益肾、养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自汗的症状。黄芪炖瘦肉:猪瘦肉100克切丝或块,与生黄芪20克和7枚大枣同放入碗中,隔水炖熟。可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羸弱、贫血体乏之症。

黄芪炖鲤鱼:鲤鱼处理干净后,与生黄芪30克同放入碗内,隔水炖两小时以上,食鱼饮汤。适用于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消瘦、乏力、营养性不良水肿,以及急慢性肾炎水肿,减少尿蛋白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服用黄芪的禁忌
黄芪是温补性药物,对补阳补气、调节身体免疫力有很好的效果,但即便是补药,也有不适用的症状与人群。所以在使用黄芪时,也有一些禁忌。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比如经常容易上火、急躁易怒,且伴有潮热多汗、口苦咽干、眼干等这些症状,都不适合用黄芪再继续补气升阳。对于食积之后形成的脾胃积滞,如使用黄芪去健脾益气则会导致这种内热症状加重。对于由热症引起的发热、喀血、热毒、气滞、便秘、阳亢等症状均不宜使用黄芪。保存方法黄芪中含有较多的糖类及淀粉类物质,应注意防潮、防蛀、防霉,同时对于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也较高,最好密封保存在阴凉干燥且通风的地方。像南方雨多潮湿的环境,可将黄芪密封后置于冰箱冷藏保存。最后,经小编给那位朋友把脉后发现,他其实是气滞血瘀而非气虚,调理思路应是理气化瘀而非补气。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药不好,而是用错地方了。文字整理/华妘

返回列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