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病之高血压
不知从何时起,高血压已然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中年人、肥胖者以及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都极易患此“殊荣”。
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的定义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当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同时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此病多由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约有5%的患者因可以找到引起血压增高的原因而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余下约95%以上的患者因病因不明而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因所占比例极大,所以本文只对此型进行探讨。
在多种慢性疾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因素。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病名,是认识疾病的基础,知其基本病因病机后,才能在疾病未发时预先防治,在疾病既发时防止病变,以及在病愈后防止复发。
正如名医徐灵胎所言,“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
但是高血压病在历代中医典籍中并没有相关的独立记载,因其以头痛头晕、目眩耳鸣、面红耳赤、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所以中医将其归为“眩晕”、“头痛”、以及“中风”的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对于很多高血压病人所表现出的无症状,或只有单一症状等无法辨证的情况下,也可根据疾病基本的病因病机进行辨病治疗。由此可见,不论是高血压还是其他疾病,知其病因与病机是何其重要。
高血压的病因
根据中医学理论,高血压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滞血瘀、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瘀交阻而发病,主要表现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禀赋不足和气血精亏四个方面。
情志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七情一般不会致人生病,只有在突然的、强烈的,或是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时,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如思虑劳神过度导致心脾两虚,则会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肝气主升主动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的忧思恼怒等精神情绪刺激,会使得肝失疏泄血随气逆,引发头痛、晕眩等症;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火亦可挟痰挟风上扰清窍,导致血压升高甚至中风。
饮食失节:主要表现为对于某种味道、某类食物的偏嗜。饮食无所偏好均衡互补,人体才能获取各种营养以保证机体功能正常,若长期偏食某种味道或食物,则会造成脏腑机能偏盛,久而久之亦会损伤内脏,引发多种病变。如偏食肥甘厚味或过度饮酒会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失运化则聚湿生痰,蕴久化热痰热上扰,犯于头则头痛、眩晕;如嗜食过量食盐,则会使血脉凝滞耗伤肾阴,肾阴亏虚肝失所养,导致肝阳上亢,亦可引发眩晕;如饮食过饱超过脾胃消化吸收和运化的能力,久而久之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则会出现血压升高、头痛、眩晕等症。
禀赋不足:禀赋来源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家族聚集性。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与肾阳相互协同、促进和制约是维持人体健康、阴阳协调、和谐平衡的根基。若禀赋偏于肾阴不足,则易产生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心肾不交,肝阳上亢或肝风上扰等证;若禀赋偏于肾阳不足,则阳虚阴盛易产生水湿停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痰湿中阻、阳气虚衰等证。
气血精亏:劳累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房劳过度则耗伤肾精,以及久病体虚等,这些方面都可导致气血精亏,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如《景岳全书·眩晕》中言“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 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又如《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确了当正气受损,气血生成不足时,都能引发晕眩。
高血压的病机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与实。虚为气血亏虚,实则涵括了风、火、痰、瘀等因素。
虚:《景岳全书》中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的理论。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所以气血亏虚皆能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另外,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导致的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继而引发肝阳亢盛,亦会出现因阴虚阳亢所致的面红目赤、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症状。
风:分为内风和外风,与高血压病证有关的主要是指内风。《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扑之虞”,由于长期焦虑恼怒的情志不疏,或因年老所致肝肾阴虚,都会导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
火:一般指肝火。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或是因素体阳盛,使得肝阴耗伤,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风眩。又或是因肾阴亏虚以致肝失濡养,继而肝阳上亢发为风眩。
痰:《丹溪心法》有云“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疗眩晕应“治痰为先”的主张。中医理论中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就是指可经呼吸道排出的粘液,而无形之痰则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言“痰饮眩晕之因,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则锻炼成痰,无火者则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伸,而为恶心、眩晕之证也”,详细说明了长期的嗜酒肥甘、饥饱不均的饮食习惯,会伤及脾胃以致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继而痰湿中阻发为痰眩。
瘀:高血压的发生与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指方》中记载“淤滞不行,皆能眩晕”。瘀证主要是由痰、由寒、由虚所致,可无论何种原因的瘀证,均会导致气血瘀阻,不能濡养脉道髓海,亦会发为眩晕。
高血压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血压的形成解释为由心脏、血液、血管(动 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脏、血液、血管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心,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以输送到全身,因此,高血压的病位在心。
若是心气渐衰的老年人,或是心气耗散太过的久病之人,应选择补益心气的方法;若是年轻人,或是病程较短的病人,因为心气尚旺盛,可选择活血熄风、养心安神的方法;若是高血压发展为心衰、心梗后,血压转为正常或低血压,此为心气耗散太过以致推动力减弱所致,应选择顾护心阳之气的方法。
总之,血脉瘀阻和肝风内动是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在高血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过程中,都应配合辨证论治进行脏腑阴阳气血的调理,根据痰阻血脉、血瘀心脉、气滞血脉、寒凝血脉、水饮停蓄的不同,分别以化痰活血、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散寒活血、化饮活血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高血压的产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重油重盐、肥胖、嗜酒嗜烟、缺乏锻炼等。若能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调畅情志,不仅可以延迟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还可以对已有的高血压产生降压作用,或是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